舞蹈编导,就是舞蹈(舞剧)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兼有编舞和导演的双重职责,其主要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编导创作舞蹈(舞剧)作品的过程大致为,编导从社会生活或文本(文学、影视、神话传说等)中提取艺术题材,进行艺术构思,确定艺术主题,设计结构,捕捉形象,创作舞蹈动作语言语汇,组织编排舞段,通过排练,由舞蹈演员完成舞蹈形象的塑造,并经过音乐、服装、灯光、布景、道具等舞台合成,最后呈现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各类文艺活动、演出、大型晚会普及于群众生活之中,舞蹈编导的职业也随之被大众所了解。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内两大着名舞蹈编导张继刚、陈维亚任副总导演)、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陈维亚总导演)以及近年来春节联欢晚上舞蹈类节目(《千手观音》、《飞天》、《小城雨巷》等剧目)的逐年增加和出彩,还有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对舞蹈的关注和推广(例如,CCTV舞蹈电视大奖赛等),另外,许多高校也开设了舞蹈编导专业,对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舞蹈编导把自己精心打造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会惊讶地问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啊?”接着会问道“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啊?”观众的两个问题(“做”和“想”)直接就把舞蹈编导的工作性质微妙地提出来了。笔者认为,其中的“做”就是关乎于舞蹈编导的技术问题,而“想”就是关乎于舞蹈编导的理念问题。
套用着名戏剧人类学家尤金尼奥?巴尔巴的那句话:“导演未必是能教出来的,但是确实是可以学的。”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说“舞蹈编导未必是能教出来的,但是确实是可以学的”。在北京舞蹈学院首届舞蹈编导教学学术研讨会上,时任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教授认为“编导是能教出来的”。在会上,张教授十分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个“渔”就是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经过多年及多代编导人创建的舞蹈编导教学体系——舞蹈编导技法(其中包括张守和教授的单人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张建民教授的中国双人舞编导技法、邓一江教授的中国三人舞编导技法以及王玫教授的音乐编舞技法等),在我看来编导系的那套编导技法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属于舞蹈技术范畴,是一种外部因素。目前,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及国内的其他舞蹈院校编导专业,舞蹈编导技法是一门基础技能课,经过学习之后,学生要基本熟练掌握并运用它。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室、办公室的走廊里,不分时间段,总有很多学编导的学生(不管是编导系或编导进修班,中国舞编导还是现代舞编导)在练习各种的编导技法,这是他们在校学习的重要部分。
德国舞蹈剧场大师皮娜?鲍希说过:“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我们知道,其实所谓的舞蹈编导技法更多的是关注和解决“如何动”,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为何而动”所联系的是舞蹈编导的创作理念,是编导内心的心灵问题,属于内部因素。可以这么说,技术和理念是舞蹈编导的两个面,作品的好坏取决于两者之间的重合度。有些编导关注的是技术,而有些更多的是关注于创作理念,所以就产生了编导和编导家。我国资深编导家、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有着几十年的创作和教学、研究经验,肖教授认为“编导是可以教出来的,而编导家是教不出来的。”这话充分说明,我们的编导技法可以让学生掌握,而创作理念,必须向生活学习。在技术和理念方面,皮娜?鲍希更多的选择了后者,皮娜?鲍希的创作理念就是“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2.本着这样的创作理念,皮娜?鲍希成为了德国的文化名片,是舞蹈剧场的“圣母”。“人可以被分成看过皮娜?鲍希的一部分,和没看过皮娜?鲍希的一部分”中国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先生说道,“我是一个德国人,二次大战以后,我们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自豪地看这个世界。后来因为有了皮娜?鲍希,我们可以身为一个德国人而自豪。”这就是皮娜?鲍希的舞蹈所给人带来的力量和震撼,之所以能给人带来这样的震撼?是因为她的理念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情感。皮娜?鲍希的传记作家,舞评家尤亨?施密特先生认为,“她的创作主题是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自我提问——爱情和恐惧、渴望和孤独、人受到他人的剥削(特别是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女性受到男性的剥削)、童年和死亡、回忆和遗忘。近几年,她的关怀更扩及环境受到的破坏与毒害。前后两者中的相生和相矛盾的关系,就是皮娜?鲍希探讨的出发点。同时,皮娜对主题的坚持不懈的态度,所有因之而来的冲突,她不会轻易带过。她也坚持对社会,对存在和对美学的省思,从不找借口逃避,也不允许她的观众这么做。她总是不断地指出人类的弱点,造成大家内心的不悦,并持续地要求人们改变老套的生活方式。”
3.在皮娜?鲍希的创作理念里,技术变成了最简洁、最直接的呈现,凌乱的桌椅、潮湿的泥土、8000朵康乃馨可以铺满舞台,演员可以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那样在舞台上走路、抽烟、打闹、笑、说话;衣着也不是我们常见的舞蹈中的那种显示舞蹈者美丽线条的紧身衣,而是生活中常见的汗衫、衬衣、裙子、西装、工作服。
尽管很多人认为技术代替不了创作,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技术可以促进、影响舞蹈的创作,同样,好的创作理念也需要好的技术做支撑。尤其是,随着数字高科技的发展与普及运用,这些数字媒介技术与同舞蹈编导技法一样,大大地使用于我们的舞蹈创作之中。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画卷徐徐展开在世人眼前时,时间与空间仿佛凝结其中,几位身着黑衣的舞者以身体做笔,在形如流水的舞蹈中,奇迹般地完成了一幅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写意山水,整个世界都惊呆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非凡的,中国人巧妙地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同他们的现代化发展联系在一起让整个开幕式壮丽辉煌。”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创作理念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的例子。舞蹈编导是审美创作的主体,选择什么样的理念和技术,完全取决于舞蹈编导的审美追求。在这方面做得有代表性就是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了。1973年,26岁的林怀民在创办了“云门舞集”,并喊出了“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的口号!纵观林怀民的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例如:云门的第一部作品《梦蝶》取材于庄子哲学,随后创作的《竹梦》《九歌》《薪传》《女娲》《白蛇传》《红楼梦》《水月》《行草》等。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成了林怀民创作的理念,但是在技术上,早期受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的技术体系影响大,创作理念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例如《白蛇传》、《薪传》等,而后期,在技术上,大多运用具有东方人体文化的太极、导引、瑜伽等,创作理念主要针对人类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例如《流浪者之歌》、《水月》等,可以说,这是林怀民在技术和理念上的一个转变。
技术,还是理念,这是一个问题!这是每个舞蹈编导都要面对、选择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