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工作是一项看似无章可循,实则是需要大量和系统的舞蹈理论提供支持的复杂工作,20世纪90 年代以来,从社会构成成分上来看,中国舞蹈编导群体不断发生着变化,集中表现于“主流”编导和“边缘”编导的共存,“体制外”编导对“体制内”编导的补充。从舞蹈编导的功能和作用上来看,舞蹈编导在国内外舞蹈艺术创作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其中,从舞蹈空间的角度来研究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
一、舞蹈运动的舞蹈空间特征分析
舞蹈空间有内外两层含义:其一是内空间,即舞蹈空间是以人体为结构内容的空间;其二是外空间,即以人体外部的结构为空间。舞蹈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存在并体现于视觉空间的艺术,舞蹈因此也被称为空间艺术,这就需要舞蹈的编创不仅要注重对形态内空间结构的理解,而且还要着力于对物态外空间的把握。
舞蹈空间的特征如下:
(1)对舞蹈空间的理解是多视角的。舞蹈空间不仅存在抽象的空间形象,而且还由舞蹈观看者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及其综合作用来共同决定舞蹈空间的构成。例如,观众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看到的舞台场景和形象就是舞台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此外,舞蹈空间的体现主要取决于舞蹈编导的自身意图以及对编导技术手段的运用。
(2)舞蹈编导要深入理解“空间调度特征”的深刻内涵,即舞蹈编导要通过跳舞者的运动方向、跳舞者的位移变化以及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来开展工作。空间调度尽管千变万化,但由于它要通过运动位置和方向变动来实现,因此仍然有很强的规律可循,如横向、纵向、斜向、环形、上下等空间调度。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虑空间调度形式的时候,要遵循局部应服从整体的原则,即要将空间调度形式和舞蹈表演的整个场面相结合。
二、舞蹈编导需要深刻理解舞蹈空间
1.对真实空间的理解
从实际情况来看,观众通过舞台画面感受到的舞者的活动空间都是真实的物质空间,也就是舞蹈表演过程中各种类型人物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所依附的物质空间环境,具体包括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建筑的空间总体这两大部分,上述元素不仅是形成心理空间、心灵空间的载体,而且也能够通过衬托舞蹈人物思想、性格等特征来引发矛盾冲突,体现出美学意义,当物质空间的建构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舞蹈编导就应该要求舞者注意“无界”与“无限”的区别,前者属于延展关系,而后者属于度量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空间是一个广阔**的三维概念,舞蹈动作不仅可以通过空间来传达和扩充观众的感官认知,而且舞者的身体在探索物体的可能位置时也离不开空间的支持。因此,舞蹈编导要从上述用途中不断加强对舞蹈物质空间的理解,并且,舞蹈物质空间的无限性决定了舞蹈编导对于舞蹈真实空间的探索的无止境。
2.对虚幻空间的理解
“虚幻”是人们通过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体验以及其他相关心理元素。虚幻空间是指因观众的情感动因而形成的空间形象,即反映人内心活动的形象空间。
具体而言,虚幻空间要求舞蹈动作空间和舞台的整体环境氛围有机融合,并通过跳舞者舞蹈过程中的空间变化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形象,由此形成特定的舞蹈造型风格或特定的象征意义。
此外,由于虚幻空间会随着人的情绪结构、动作运动规律等的变化而形成多种不同的造型形态,因此这也正是舞蹈编导在今后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同时还能够以此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舞蹈观众对舞蹈艺术审美的实际心理需求。
舞蹈的内容需要通过以人物为主体来表现,由于不同跳舞者对同一舞蹈作品本身的理解以及对舞台空间环境的运用都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思维内容也各有差别,因此,舞蹈编导如何能够使舞者通过深入研究、并对心理空间的造型以及舞蹈动作的特点规律进行深入体会和探索,是提高我国当代舞蹈编导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从舞蹈编导的指导层面来看,首先要让舞蹈练习者深刻理解虚幻空间在舞蹈中的重要功能是用来揭示、体现人物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变化的抽象空间,因此就要以舞蹈动作为基础,并由此具体到舞蹈练习者内心和情感层面的真与假、正与邪、美与丑、善与恶等具体内容的表达。同时还要密切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来分析。
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皆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因此,舞蹈编导工作一定要密切结合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对此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来发掘和提炼对人物心灵具有强大表现张力的优秀素材,由此不断总结并最终形成丰富的舞蹈动作以及典型的造型,通过对虚幻空间的理解来形成有血有肉的舞蹈作品,从而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三、舞蹈编导创作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1.对空间的灵活运用
舞蹈编导要以舞蹈动作创造为脉络来反映现实,这就需要具备极强的洞察力。舞蹈空间中不仅隐含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动感因素,同时还具备一种历久弥新的奇妙光彩,因此,对于舞蹈空间的运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真实与虚幻相伴生,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脉络的持续发展过程。
舞蹈编导在日常指导过程与创作过程中既要全神贯注,又要保持适当的度,可看作是对传统和叛逆的有机结合,当养成了良好的创作空间思维之后,舞蹈编导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编排方式都有可能被夸大或缩小,舞蹈的动作与造型也不再受限于仅仅关注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区别。舞蹈编导在舞蹈的实际编导过程中,要想培养舞蹈练习者对空间的有效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数次的练习,每一次练习都是人心智活动的自我冲击和反馈过程。
空间无所不在,它接受转化空间性的选择,且具有扩张性,由此体现出舞蹈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活动,对空间的良好把握还能避免舞蹈编导和舞蹈练习者陷入约定俗成的、固有的造型表达困境中,通过可挖掘和动态调整的方式来表达出舞蹈编导的思想轨迹,并通过舞蹈演员的熟练表演得以充分展示。
在实践过程中,舞蹈编导对于空间运用具有二重性,既是随机和混乱的,又体现出一定的秩序。例如,舞蹈中“重构”和“拆解”这一对概念就非常类似于舞蹈动作的“放松”与“收缩”这一对概念,“放松”对跳舞者在同一空间意识中回归自然形态提出了要求,是在纵深的感知中探索;而收缩则对跳舞者身体的某一分解动作进行前后左右或平行移动,并由此让身体形成重叠压缩状态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可把“收缩”看作是试图用人的意识来突破空间定义上的限制的过程。还需要注意的是,舞蹈编导过程是一个创造和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第一,从智力方面来看,舞蹈编导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第二,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看,舞蹈编导更需要持续培养舞者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意志以及鲜明的个性,这些都是重要的非智力支撑要件;第三,舞蹈编导既要具备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良好洞察力和深切感悟,又要具备能够有效协同舞台音乐、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因素,并通过空间动作来提高上述社会文化扩张力和表现力的能力,因此,舞蹈编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足以对整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产生重大影响,这就需要舞蹈编导要在必要的时候要摆脱以往对细节的关注,而从宏观上对整个舞蹈过程进行有效掌控,让整个舞蹈过程从原有的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以此在有限的时空状态中创造出意蕴深厚的舞蹈作品。
2.创作过程中激发灵感的方式
(1)仿生模仿激发式。就舞蹈编导在舞蹈创新发展过程而言,仿生模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指以动物的本能、植物的功能为模仿对象,并由此进行舞蹈编导创作灵感激发方式的一种方法。
从实际的舞蹈作品来看,无论是赵明的《无言的战友》、张继刚的《野斑马》,还是王勇、陈惠芬的《藏羚羊》,或是杨丽萍的《雀之灵》都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这就说明舞蹈编导能够从对生物的模仿中受到启发,并以此不断激发出舞蹈创作的灵感。
(2)变化模仿激发式。变化模仿是舞蹈编导创作过程中灵感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吕艺生在《舞蹈家:智能结构的选择》一文中认为,“模仿力对一切人来说都是缺少不了的”,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艺家都采用过这种有效的方式,例如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成功剧本都完美地吸取和发挥了前人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人类从降生之日开始,除了先天的生理躯体功能之外,一切后天的本领都是从模仿开始,人类进入成熟期之后有了能动意识,模仿也就随之产生,人们之间就开始互相模仿。
尽管创造力是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标志,但对于舞蹈练习者来说,创造力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要以模仿为基础和起点,因此模仿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由此进一步可知,激发舞蹈编导创作灵感的总体路径是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
(3)逆向思维激发式。逆向思维是指从逆序的角度把看问题的方式或角度进行转变,从而获得新的启发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往往习惯于遵从前人已形成模式化了的传统编舞方法,在固化的顺向思维中自然也就无法创新,此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激发出舞蹈编导对舞蹈创作的灵感。尽管逆向思维非常难以把握,但一旦得到成功运用,舞蹈编导将能够从中激发出巨大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