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凡是宫廷举行大宴,必定要进行乐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庆丰收、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举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种乐舞。
从西汉起,舞蹈就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追溯原因,一是楚舞的兴盛,对传统雅舞有所冲击;二是向外开放,使内地舞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是俗乐地位的上升,给宫廷乐舞以新的生命力。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汉代成为我国娱乐舞蹈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后来到了唐帝国时,出现了我国娱乐舞蹈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有了这两座舞蹈高峰,才使我国古代舞蹈史显示出了迷人的光辉,在世界舞蹈艺术的大家庭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舞蹈,都有自己的创作节目,像唐代的《破阵乐》,就是作战时的军歌。贞观七年,李世民根据队伍的进退、回护、突破、包抄等行动编制成舞。他先画出队形图叫“破阵乐舞图”,让起居郎吕才训练一百二十人,穿盔甲,拿着戟,照图排练。据说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可见是相当粗犷雄浑的。《上元乐》是高宗李治所造,舞者一百八十人,穿着五彩画衣。还作了一个《一戎大定舞》,在洛阳城阅兵,制这个舞以激励士气,用一百四十人,披五彩盔甲,持槊而舞。像这样歌功颂德的舞,每个皇帝都有,像武则天的《圣寿乐》用一百四十人,《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玄宗更是个爱出新花样的皇帝,他精通音乐,除把《破阵乐》、《上元乐》改编用宫女演出外,把武后的《圣寿乐》改为来回换衣,据说每件舞衣绣上一大窠花,罩上一件短衫,舞到第二段,舞女们巧妙地回身脱去短衫,忽然显出绣衣,观者出其不意,大为惊叹。表演这个舞,需要较高的技巧,崔会钦《教坊记》说:受速训练,技巧很高的宜春院内人,排练一天就能上场,如果是搊弹家,排练一个月还不成,所以宜春院的内人排在队首,并选择出最好的内人领舞。看一下平冽的《开元字舞赋》,对《圣寿乐》的舞姿、排场就更清楚了。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宣传以德服人,文舞胜于武舞。
皇家宴会的场面都很隆重盛大,大宴之上红灯绿酒,歌舞百戏,银壶金杯,琼浆玉液,山珍佳肴样样俱有。特别到了唐天宝年间,玄宗更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于是在皇宫挑选了一批风流艳丽的宫女,专门在大宴之上侍奉王公显贵。在红地毯上,那些身着五色绣罗宽袍的舞伶少女,随着旋动的舞姿,金铃发出有节奏的和音,显得和谐甜美。《胡旋舞》更以是快速的节奏,激昂的旋律而扣人心扉。那轻盈的《绿腰》舞,具有民间风采的《杨柳枝》,以及偶尔闪现着杨贵妃美丽身影的优雅舞姿,都使宴会上充满了五彩缤纷的艺术色彩。通宵达旦的欢乐,尽管舞女们已是“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但仍然满足不了满座绣衣的奢望,宫廷演出娱乐以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乐舞,不仅是皇帝的特权,而且也是达官贵人们的喜好,蓄妓歌舞娱乐在士大夫贵族群中可谓比比皆是,并常以家妓的数量和技艺的精湛显示自己的阔绰。唐代的家妓们在宴会上大多表演流行舞蹈《柘枝舞》,还有像《胡腾舞》也是民间喜爱的中亚地区的舞蹈。在士大夫的夜宴上,形成了一种风气,在筵前铺上一块块地毯,舞蹈者就不停地表演起来,酒阑舞罢,已快天亮了。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卷很形象的家宴图画资料。
胡旋舞在八世纪中期传到长安,这时玄宗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迷恋声色的昏庸皇帝。白居易诗: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园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由于玄宗过于沉溺于舞蹈,纵情声色,专事享乐,不理朝政,可谓乐极生悲,“渔阳鞞鼓动地来,警破霓裳羽衣曲”,暴发了可悲的安史之乱。
“唐代的舞蹈艺术,初唐、盛唐最盛,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衰败”(欧阳予倩《唐代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