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创作总是孕育在一定的社会领域里,舞蹈创作要出新,首先要力求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所以,舞蹈编导教学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从舞蹈编导教学的过程看,创作主体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展开和运动。在编导教学中不断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人体运动形式、人与物的组合方式等,呈现出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变体。如果把舞蹈划定在空间艺术的范畴内,那是因为不论是何种风格的舞蹈,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形式。空间的变化属于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与空间环境的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提到空间,人们立刻会想到方向、距离、位置等,这些概念都是确定特定物体运动过程的参量,参量越多,描述物体运动空间状态就可能越具体、越深刻、越丰富。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首先要对空间这一概念以及它的特质给予分析和研究。
1 舞蹈编导教学中对“空间”的认识
首先看一下对“空间”概念的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空间时刻围绕着我们,但它是无形的,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一定性质的物质形态,是以一定的时空为其特征的。任何空间都是具体物质对象的空间,是与具体物质对象的运动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是具体物质对象的存在形式,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的、绝对的空间。人们可以无休止地任意构筑空间或者呈现空间。空间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所讲的空间概念有内外两层含义:首先,是以人体为结构内容的空间,称内空间;其次,是以人体外部的结构为空间,称外空间,舞蹈的编创要着意于形态内空间结构的理解,着眼于物态外空间、即物表与环境关系的刻画。舞蹈是诉诸视觉空间的艺术,因此,舞蹈被称为空间的艺术。
在教学中,对于空间理解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美术中的线是一维空间,面是二维空间,体称三维空间。而舞蹈的三维空间则为地面是一度空间,以人体身高为水平的空间位置为二度空间,人体双脚腾空离开地面为三度空间。人体动作在三维空间中以直观可感的形式,这在编导教学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和运用。学生在空间练习的过程中按动作运动的规律,运用各种对比和时间及力量的变化,编织出各种形态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前、后、远、近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间效果。
再进一步把空间延伸到舞蹈的实际创作。编舞家可以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按主观设想对物象(动作)进行选择,对主次关系加以调度,对画面形态位置大小作以安排,对空间层次予以支配,以突出舞蹈作品主体要旨,尽可能使空间富有真实可感的具体性因素。在抽象舞蹈风格或形式舞蹈艺术中,空间的概念已被转化为编导者纯粹人为的主观__形态,空间处理是作为实现视觉经验的内视心理意象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的编舞教学中,空间处理体现为高度的表现规整。现代编舞教学则不受规整局限,给予充分的空间自由,不受瞬时时态的约束,不受光影虚实空间客观的具体性约束,以虚为实的空间处理,把动作画面大片空间做对比处理,留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使不同的空间产生了多维层次的艺术感染力。
2 对舞蹈运动“空间”特征的分析
众所周知,几何学事先设定了空间的概念,并假设了空间中各种建构的基本原则。几何学最著名的改革家雷建德认为空间首先要从一般“量”的概念中建立“多元延伸量”的概念。“多元延伸量”是可以容纳若干度量关系的,人们所处的空间只不过是三元延伸量的一种特例。由此可以看出,几何学中的定理并不能由“量”的一般概念中导出,而是要源自经验和能够将空间从其它易知的三元量属性区分出来。如果把几何学对空间特征的描述,移植到舞蹈编导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得到一个道理。就是建立多元空间的想象,“多元延伸的量”同样可以容纳更多人体动作,可以塑造更多的人物形象、更广的情感表现空间,这样以空间表现的“量”来丰富舞蹈创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手段。
下面来分析一下人在幼年时期的无意识空间运动。人类在早期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就开始获得形状与空间结构的体验,从儿童就开始探索、识别与描述各种形状并通过探究进行观察。如,幼儿1 ~ 2 年级就可以用各种形状认识到“矩形”很有用,因为它们有四个“完美的角”,这是人本能的空间认知。那么,在编导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描述、表现、分类、变换与探究的技能,可通过纯动作发展和形成。这样可使学生体验大量各种三维空间的相互联系,这些技能训练随着动作及运动过程中力量相互关系的转换,依次感受空间和运用空间。
舞蹈中“空间”,是一个较为复杂,涉及面宽泛的命题。这是因为舞蹈里的空间不仅有具象的和抽象的空间形象,而且还由舞台以外观者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特点来决定。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让观众所能看到的那个部分,就只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空间,从空间特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空间的组织和运用主要是取决于编舞者的自身愿望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舞蹈属于突出“动势”的艺术,谁想要跳舞首先就要考虑到动作。舞蹈又是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表现感情的艺术,换句话说,是艺术家们通过“动觉”表现自己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编导教学主要还是靠开发动作来完成所要塑造的舞台形象,何谓“动作”呢?动作可理解为人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因此,编导教学中对空间的运用和理解必须明晰动作和空间的相互关系。空间的调度特征是指教师通过学生的运动方向、所处的位置的变动、以及学生之间发生交流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调度是通过运动方向与位置的变动来实现的,虽说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循。如纵向、横向、环形、斜向、上下等空间调度,以上所举的几种空间调度形式,应该和整个练习或作品的场面调度设计统一起来考虑,局部应服从整体。假如从单个的人物空间调度来看是可取的,而放在整个的场面调度中,如果不协调,则是不可取的。这时,就应该调整和改变单个的人空间调度,以适应整体的需要。编导教学中对于空间调度要做充分的练习,它具体地规范了教学的思维活动,但也制约了教学的创造,既要要求学生在舞台空间范畴中思考,同时也在不断地考虑摆脱它们的束缚,努力突破空间给予他们的限制,以期获得创造上的自由,展现广阔的生活,揭示更为深邃的思想。
3 舞蹈编导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两种“空间”形态
3.1“真实”的空间
观众在舞台画面中感受到的内容皆为真实的物质空间,也就是人物的活动空间。舞蹈作品里各类型人物之间或人物个体发生矛盾冲突的物质空间环境,其中包括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建筑空间的总体结构、平面装饰、环境气势、风格类型、民族特色等;人物的形态、服饰构成关系、人物间的行为色彩对比与协调、人物群体与个体的组合关系等。其美学作用是衬托舞蹈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特征,交代地点和时间、引发矛盾冲突等美学作用,也是构成或生化为心理空间、心灵空间的母体或载体。
舞蹈编导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空间。人们所认识的物质空间具有延伸性或区域性两个__方面的内容。物质空间的度量关系是由相关的定理进行推理后所得,学生选择了一定的物质空间是依赖其编排的经验,在这里,创作中物质空间的延展关系和度量关系差就不难理解了。前述第一种延伸性的特征在动作编排的时候,他的状态可能状态是离散的,而第二种可能状态是连续的,这样的理解虽未必完全确定,却是相对准确的。对于空间感受经验准确率再高,仍不如物理或数学的精确运算,这种分别将经验扩充到观察所不能及的大范围和小范围时,会特别重要,对物质空间的实际运用具有极大意义。
当物质空间的建构推广到超乎量度之大时,要求学生要注意“无界”与“无限”之别,一个是延展关系的,一个是度量关系的。空间是一个无界的三元流形,是被用于所有对外在世界理解的一个假设。动作在扩充感官认知时要用到它,身体在探索物体的可能位置时也要用到它。所以,要从这些用途中不断肯定这个假设,空闲无界的性质,其确切性比任何一种外在的经验都强,那么,编导教学对于舞蹈真实空间的探索就更是无限的。
3.2“虚幻”空间
虚幻空间是指反映人内心活动的形象空间,或因观众的情感动因而形成的空间形象。所谓“虚幻”,是指人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人通过心理作用的感觉、知觉、情绪等。舞蹈是表现以人物为主体的艺术,不同的人物对客观现实都有其不同的反应过程和思维内容。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运用特殊的空间造型加以形象地描述,是教学技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因此,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心理空间的造型、动作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提高我国当代舞蹈编导教学水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虚幻空间是要通过动作空间的结构内容和关系,与舞台的环境氛围相结合,或通过大量的别的空间对比、重复、变化、细小道具的表现等,形成某种象征意义,或形成特定的舞蹈造型风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形象。同时,在观众心理上就会自然形成与他们对某一环境所预想的艺术效果或想象,达到和谐的、统一的、完全出乎人意料的空间意识和艺术效果。虚幻空间是因人情绪结构,因人设计,因动作运动规律的多种不同而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形态,这是舞蹈编导教学重点突破的地方,也是研究和探讨当代舞蹈观众对舞蹈艺术审美的心理要求。
具体练习中,学生首先明白虚幻空间是在舞蹈中是揭示或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的抽象空间,必须以(动作)具象空间为基础,再具体到人物的内心、精神、思想情感的美与丑、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等的具体内容。在人类生活中,人们皆以不同的形式,和各种不同的方法顽强的表现着自己的品格与特性。因此,一定要深入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细致的观察研究,发掘对人物心灵富有表现力的素材,加以集中提炼,形成典型造型或丰富的动作语言,这样对观众也能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因此,作品也就有血有肉,空间理解也自然深刻许多。
学生对以上两种空间的把握还要靠丰富的想象。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想象是指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想象空间则是指舞蹈创作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编导教学中的想象则是艺术想象,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学生在练习想象时,想象要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它是在舞蹈创作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制之一。想象空间与实际的物质空间相比,想象空间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形变性等特性,所以在舞蹈编创的具体运用中,想象空间占有极大比重,因为有了想象空间,才能动手编创具体的舞蹈动作空间。
另外,想象力并不是舞蹈编导家的专利,优秀的批评家同编舞家一样,依靠其超人一筹的想象力征服别人。不过想象力的方向和体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并不一致,编舞家的想象力是形象想象力,意象想象力,情感想象力。编舞家通常想象常常把数个单纯的自然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呈现不同造型和状态。对于空间的想象也必须要建立一、二维和三维物体的表象并从不同方面认识同一物体。想象的另一个方面也包含造型与动作性质的变换,想象可以用来作为形成推断或论证的动作工具,如果您把“菱形”看作旋转一个角度,它实际上是一个正方形。空间推理有助于动作的开发与创造,所以编导教学中空间想象与空间推理不但经常广泛应用,而且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空间的想象理解与分析,学生以获得解决舞蹈编创过程动作创造问题的重要使用工具。
4 舞蹈编导教学中“空间”的灵活运用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到底如何运用呢?在困惑的质疑与现实的创作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的探索与挖掘,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与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动作与空间、身体与空间、心理与空间⋯⋯,由高压到低压,求取平衡的张力,而这种平衡是复合性的、自发性的。空间不是理性的几何空间,或单一的同价空间,而是一个连续的客体,是难以从人类的心智抽离的,如果不能在物理环境中获得,就必须在舞蹈创作中宣泄出来。
作为未来的舞蹈编导要以动作创造为标记,呈现其敏感内心视像缠斗的洞察力,更是反映现实体现自身的无限需要。舞蹈空间中隐含着一种历久弥新的奇妙光彩与引人入胜的动感质素,无论新兴媒材如何发展,均难以取代。对于空间的运用是伴随着真实与虚幻,俨然浩瀚形成一个独立思想脉络持续发展着的。之所以编导教学选择表现的自由,是为免于陷入粗犷物质入侵的偏执以及企图从简约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想象,来延续舞蹈艺术创作的轨迹,教学中对于空间的灵活运用犹如在私密修炼的结构中工作,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与自主权。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运用,并非一句口号或是阐述就能完成舞蹈编排,那样可能会清楚的就说明白,提供给了观者可资探访的线索,但它的产生绝非瞬间偶然反映,而是侧重于无数次的练习在顺应逻辑思维之下,自然凝聚而成的,是个人心智活动的冲击过程。空间无所不在而具有扩张性的温润气质,它接受转化空间性的选择,并从中浮现蹈创作者的心智。也试图屏除陷入约定俗成的造型语汇,在一种可挖掘和探讨的方式上,留下个人符号的轨迹,进而扩展它,使之变形、概念化,反复推衍各种变化系数,渗入最跃动的空间变化可能。教学与创作的过程一样,是介于传统和叛逆的双向妥协,既要全神贯注,又要保持适当的度,从而避免自恋于沉溺的情境,当创作空间思维态度养成时,所有的意念皆有可能聚焦,题材无关乎崇高与卑微,动作与造型也不再受限于具象或抽象之别,创作者的主观创造新鲜视像的思维,艺术意蕴因而被视为无止境界。
教学中对于空间运用是随机的,混乱而相对于秩序。拆解相对于其重构,会呈现出有机且无数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个概念同动作的“放松”与“收缩”一样,放松是在纵深的感知中探索,在同一空间意识中回归自然形态。收缩则是身体的某一分解动作,平行往前后左右移动,令其身体进而重叠压缩,同时也是试图用意识削平空间定义限制,经过平行与纵深以及收缩与放松的过程之后,您会惊觉发现虽然看不见周围空间的界限,却隐约感受到这些界线阴影处所引发的无限空间,您必须将无限空间转化为刚柔并济的动作锁链,分散于无边际的思维体系之中,将编创的动机蕴涵拓延至更深层的空间想象,从而给舞蹈编创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通过以上对空间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或许对舞蹈编导教学的空间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是,编导教学与所有艺术的创作一样及社会的发展同步,都是在不断的创造和发展的。那么,不同的学生对空间的认知与运用也是因人而异的,就智力方面说,需要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辨力、空间智能、身体的匹配与协同。而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更需要学生丰富的情感、强烈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鲜明的个性作为支持与推动。同时,既要对社会文化生活有精深的体悟和洞察,又要通过空间的动作来提高这种文化的扩张力和表现力,还要去协同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等。这么多复杂的系统因素,既非完全规则也非完全无规则,其间一个微小的涨落都可能导致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只有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在有限的时空状态中创造出无限的舞蹈作品来。在这里,笔者只是谈一下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对空间的感受与认识,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关注和研究舞蹈编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