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本次培训班对于河南舞蹈界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对拓展河南舞蹈编导视野,提高舞蹈编导水平,推动河南舞蹈创作,繁荣河南舞蹈艺术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出席河南省舞蹈创作会议暨舞蹈编导培训班的代表们共同的心声。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河南省舞协、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此次学术活动中,来自河南省各地舞协、文化局等单位的舞蹈专职干部,省直有关文化单位、主要大专院校、有关艺术院团主创作人员共80余人参加了培训。于平、苏时进、张守和、赵明、王玫等舞蹈界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从舞蹈作品的创编谈起,针对在舞蹈中如何表现河南本土文化等方面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河南省文艺界组织实施“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河南省广大舞蹈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舞蹈史诗《河洛风》等一批以讴歌伟大时代、赞美火热生活、抒发真挚情感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的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河南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中把河南省的中原文化、少林文化演绎得非常清楚,抓住了少林文化扶困济贫、锄强扶弱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家表示,《风中少林》自觉地挖掘了河南本土文化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对文化资源的内涵给予了充分的阐释,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河南省舞协名誉主席陈锦生说,少林方丈两次救助《风中少林》的主人公,并以少林功夫为其医治疗伤,这是少林“医、武、禅”三者结合的最集中体现。此外,舞剧中服装、音乐、舞蹈的设计也有中原文化精髓的体现,音乐仔细听来也有河南地方戏音乐元素暗藏其中。《河洛风》也是河南舞蹈成功的典范。赵明、王玫表示,《河洛风》集诗之气韵、乐之魂魄、舞之形神于一体,用舞蹈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九朝古都洛阳的风景名胜和文化积淀,把现代舞台艺术和洛阳古老的文明完美地结合起来,赋予了河洛文化以强烈的生机和活力。
培训班上,专家们对河南舞蹈创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积极建言献策。专家们认为,当前河南舞蹈界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对舞蹈艺术的地位和功能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舞蹈工作者队伍,队伍建设滞后,既缺少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又缺少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人才;另一方面,整体创作实力不强,真正能够代表河南实力和水平、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因此,如何在舞蹈创作领域加强河南舞蹈界整体实力,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河南风格特征的舞蹈元素,是专家们关注的问题。
《河洛风》舞蹈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守和说,舞蹈创作一定要扎根于本省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要走进民间,了解民风民情,用艺术家敏锐的视角到百姓生活中去寻找舞蹈素材。于平、苏时进同时认为,河南舞蹈素材并不匮乏,关键在于艺术家们如何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土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舞蹈创作室一级编导赵明以他的亲身经历和他自己对地域性舞蹈风格的思考,为如何寻觅独具河南地域性特点的舞蹈元素提供了思路。他认为,河南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对河南地域舞蹈风格特征的挖掘应该建立在河南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他以自己在山西省体验生活的经验告诉学员,山西的典型舞蹈动作其实很有限,那么山西为什么创作出了一系列舞蹈精品?关键在于他们善于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切入点融入到创作之中,因此,应该通过人文特征,去想象和打造河南舞蹈形象,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打造带有典型河南风格的舞蹈,就应该从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入手,深入生活,细致体味当地老百姓不怕艰难困苦、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