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色与审美追求,对舞台剧目的分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近几年来,中国古典舞的佳作在全国境内的各种舞蹈比赛中层出不穷。在某种程度上,比赛的性质激发了创作者的欲望与创新意识。例如,荷花杯、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等许多专业性的舞蹈比赛,对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表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这些比赛是针对专业舞者而进行的,只是受到业内人士的热切关注。而2000年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创办,让舞蹈艺术通过电视媒介走进千家万户,其中中国古典舞作为传统性、典范性的舞种倍受观众喜爱。舞蹈《爱莲说》在2007年第四届赛事中脱颖而出,无论是从编创的主题选定及动作语汇的提炼,还是从演员表演的情感与技艺等方面都可以堪称是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了。以下从舞蹈创作和表演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舞蹈创作
(一)舞蹈作品的主题
由赵小刚编导的舞蹈小品《爱莲说》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的创作的灵感,其题材源自于北宋诗人周敦颐所写的散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诗中道出了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因为莲花具有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莲花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编导也正是怀有和古人相同的情感,以莲花作为美的化身,通过一朵绽放的白莲告诫人们什么是心灵美,歌颂它那种美而不媚的高贵的品格,用极富能动性的舞蹈动作勾勒出了纯洁而又美好的形象,从而表达了美在于人心的主题思想。
(二)动作语汇
一首散文诗《爱莲说》给编导带来了创作的动机,诗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精神的真实写照。编导从莲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中获取动作语汇的创作源泉。生长在荷塘中的莲花在绿叶衬托下有着圆润、饱满的外形特征和洁身自好的内在精神。作品中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一直体现着“圆”的形态和“终点回归起点”圆的运动轨迹,其划圆的规律渗透到整个舞蹈动作的始终,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张先含等),以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都充分体现出“圆”的审美特征,动作中的“圆”正好形象地展现出莲花圆润的外部形态,而在起承转合的运动规律带动下简单的动作路线、轻盈的动作质感就是莲花纯洁本质的外化。
编导在运用古典舞身韵元素动作时,不随意运用程式化的固定套路动作,而是从作品的主题出发,从肢体的本身去寻找能够表现莲花精神的动作语汇。舞蹈中没有借用任何道具来表现静态或者动态中的莲花,而是用胸腰后仰与脚尖相对所形成的圆曲的线条来形成一朵莲花,这种用身体构建的“折腰后翘”造型出现在各个舞段,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形象感。比如,在舞蹈的开头部分就出现了这个造型,加上双手的小五花轻轻绕动,犹如一朵纯洁无暇、清新动人的莲花浮出水面。再如,在地面仍旧保持由身体圆曲所构成的莲花造型不变的情况下,手臂一前一后打成平圆,手心相对慢慢合拢,一个绕腕,延伸刚才的路线再次打开,有种吐露芬芳的感觉。编导抓住了莲花的典型动态,以“折腰后翘”造型作为主题动作,贯穿着整个舞蹈,既紧扣主题又有着鲜明的形象。
(三)技巧
当代古典舞作品中的技巧,应为突出主题思想和渲染人物情感服务,应与舞蹈动作中的情境相一致,只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同时,才能产生好的作品。《爱莲说》用舞蹈动作来展现莲花圆润的形态、柔美的动态以及它那种洁身自好的内在品格,为了符合舞蹈中的情境,编导在运用控制、弹跳、旋转、翻身等技巧的时候是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首先,控制和弹跳时所用的舞姿造型正是作品中“后翘折腰”这一经典造型,这个造型被运用在技巧中既紧扣主题,又能显示出同一造型在不同空间的所带来的视觉效应,加深观众对这个主题动作的印象。其次,作品中多以不同舞姿、不同幅度的旋转技巧为主,这类旋转动作很好的运用身韵的动作元素,在下身做平转或者原地转的时候,上身呈现俯仰、拧倾的姿态。这些舞蹈中的旋转动作作为衔接动作处理强化圆润的韵律美。另外,舞蹈中很多地方是用一连串不同舞姿的平转、翻身、以及甩腰等动作相结合进行调度的。在运动中的平圆、立圆、八字圆的来回转换,产生出行云流水般的特有风采,犹如莲花在阵阵微风吹拂下,舞动着它那轻盈而又妙曼的身姿。这些旋转技巧采用了身韵的韵律,把舞姿转与身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态美的特点。在整个舞蹈作品的情境中,从始至终技巧动作的运用一直都在强调“圆”的特征,强调莲花那种圆润饱满的形象,技巧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审美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舞蹈表演
(一)动作神韵
舞蹈作品《爱莲说》在编排上不仅有着深刻的主题,鲜明的古典舞语汇,更重要的是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流露出的神韵,让人陶醉,仿佛亲临荷花池塘一般。“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在作品中很充分的体现出来。舞蹈的动作之所以能散发出浓郁的古典舞神采与气韵,是因为舞者注重内心世界的情感抒发,表演者不刻意去模仿莲花的外部形态,也不表现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而是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视做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虽然没有牡丹的娇艳,但是它有着纯洁脱俗、美而不媚的内在精神。舞者正是将这样的一种意念、一种情怀渗入到每一次呼吸的提、沉、屏、聚;传递到每一个肢体动作的神经末梢;传达到每一回眼神的凝、聚、收、放。作品中不论是“后翘折腰”的莲花造型、横拧出胯的S型体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走圆”路线还是行云如水的旋转技巧都是舞者在自我情感熏陶下,用“气息”带动下完成在各个空间舞动,由内而外流露出富有独特韵味的古典神韵。这种由主观意念支配下的“气息”贯穿着整个舞蹈动作的始末,融在每一个“提、沉、冲、靠”等的动作元素之中。在动作快与慢转换的同时舞者的气息运用也相应的进行着调整,或快吸慢吐,或慢吸快吐,宛如那朵白莲正在吐露芬芳,在艺术化气息带动下肢体的动作充满了无限的神韵。
(二)节奏的处理
舞蹈动作的节奏处理是舞蹈语汇表达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组成的部分。不同类型的节奏反应出不同的内心情感,塑造着不同的人物形象或者展现出事物的各种动态。舞蹈的节奏是通过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来改变动作的性质,即便是相同的动作,如果速度、力度、幅度发生了变化,那么节奏上的差异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动作质感和不同的人物的情感。舞蹈《爱莲说》中,舞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莲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在表现莲花圆润、饱满的外部形态和纯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女性那种婀娜多姿、轻盈婉约、楚楚动人的阴柔美。对其节奏的把控,不仅仅只是完成动作或快或慢的一种节奏的外在形式,而是在情感的带动下和内在力量的来控制下,由内而外的产生出不同的节奏。“舒而不缓、快而不乱”的节奏特征在舞蹈中充分得到体现。舞蹈的开头部分,在优美舒缓的古筝弹奏中,舞者在表现莲花刚从水面慢慢露出的动态时,并没有一味的强调“慢”速的节奏,而是以快收慢放的不规则的节奏形式贯穿着每一个舞蹈动作,在快收时力量稍强而集中,在慢放时稍弱而流畅。甚至在动作与动作的连接处也是体现着这种力的转换,虽然动作节奏没有形成太明显的快慢反差,但是内在力量强弱之间的转换使得慢速的节奏不会显得过于拖沓和单一,呈现出细腻舒展、延绵不断的节奏特征。在快速的旋转技巧运动过程中,并没有为了追求旋转的速度,而模糊了动作的路线,反而在各种舞姿旋转时加强了动作的幅度,以更大的内在力量来延伸动作的线条,从而突出了立圆与平圆在流动过程中相互交替的运动轨迹。舞蹈动作的节奏在空间、时间上不同处理,不仅改变了动作本身,而且又在空间上形成高与低的鲜明反差,具有很强的视觉效应。
三、结论
舞蹈小品《爱莲说》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的创作灵感,编导在创作动作语汇时,充分利用了身韵元素的多变性,在身韵拧倾、提沉、冲靠、含仰等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无穷无尽的丰富多变的动作语汇。不仅让观者能够看到白莲婀娜多姿的形态美,并通过具体动作传递出莲花美而不媚的内在神韵。此外,在追求古典神韵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的理念意识,结合了现代的编舞技法,寻求动作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创新,使得作品既具有浓郁的古典神韵而且不乏新颖的创作手段,满足当代大众审美的需求。在追求动作本体化和强调动作可舞性的同时,技术技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舞者技术能力上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莲说》淡化情节,侧重写意,抒情的方式则是表现舞蹈动作本体的审美情怀和意象情境。舞者将自己融于莲花的人格精神之中,她以情、气、韵贯穿着整个舞蹈的始末,用可视的动律和无形的气息来带动外部的肢体运动,遵行大圆套小圆的划圆轨迹,从而传递出她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古典舞的“古典精神”特征。这种追求写意的作品在当代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代表着人们的审美倾向,这个作品的成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态势,更重要的是创作的方式与理念,因此,当代中国古典舞作品要以民族自身的根基去寻求创作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诗词、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养分。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古典舞创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空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既要坚持着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的同时,更加考虑到该怎样跟紧时代发展、紧扣时代主题,为当代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