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史家把四大徽班进京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左右至光绪六年(1880年)定为京剧孕育到成型的时期;1880年至1917年为京剧成熟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淘涿、润化、融化,京剧声腔和表演体系形成。
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清人沈容圃绘的《同光十三绝》就记录了这个时期13位有名的京剧演员的舞蹈形象。这些演员有的原是昆曲演员,后来兼演京剧,如徐小香(1831~1882年),对京剧小生的唱、念、做、打有较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对戏曲舞蹈的水袖、翎子功技巧,有独到之处,为戏曲小生的舞蹈艺术的成熟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饰演《凤仪亭》中的吕布时,以翎子轻拂貂婵粉面,拢而微嗅的舞姿,活现了吕布此时此刻的心情,传为艺坛佳话,历来被引为以舞蹈特技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例证。
生行艺术的发展是京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同光十三绝》中,以饰演文武老生名盛一时的谭鑫培(1847~1917年),更对戏曲舞蹈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善于揣摩人物,创造舞蹈绝活,表现人物彼时彼景的心情,不少被后人效法。如在《连营寨》中,他饰刘备,在“火烧连营”时,他舞袖扑火,交叉运用“吊毛”、“硬抱背”、“单腿蹉步”等跌打技巧,出色地表现了烟火弥漫中刘急迫无告的心情。所以谭派的八大绝活:刀、枪、鞭、锏、马、旗、鼓、箭,都是指他利用这些道具进行舞蹈的功夫。1905年北京丰泰照像馆的摄影师,就请谭鑫培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无声电影片。影片主要表现黄忠的英勇豪迈,有“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意义深远。京剧武旦优美的“趟马”就与清末着名的武旦荣蝶仙的精心创造有关。据说荣氏平素极喜古代仕女画,画室内四大美人的画幅高悬,他日夕揣摩,终于把古代仕女的美姿糅进了旦角趟马舞蹈之中。1917年左右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京剧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出现了以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为代表的 “四大须生”,以武生宗师杨小楼与江南名演员李春来为代表的南北武生泰斗。净行也出现了金少山、郝寿臣等在唱腔和表演上都有突出贡献的演员。而“四大名旦”的相继成名,更为戏剧艺术树立了空前宏伟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