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结构具有哪些属性
应该说,舞蹈结构的本质特点及舞蹈结构本身,就不可能像建筑结构那样的“硬性”,即可视的外型结构。所以,舞蹈结构其实归根到底的属性是属于“软性”成分的。那么,在这样的认知概念下,我们再来对舞蹈结构进行全面的属性分析,其中的分类可以理出三种类属,以便我们对舞蹈作品结构的认知深入以及为进行舞蹈结构得以更好的理解、运用。
第一、“舞段一般性结构”属性。它是指一般简单和常规基础性的结构,它是对学习或进行结构的初级角度和认知,是形成舞蹈作品形式最基础和基础构架,同时,也是指舞蹈作品中的一般常规规律。比如,舞蹈语言的句子、句式、段落层次及关系,进入一定时间后形成了结构状态,便有了舞段结构的形成态或完成了在客观上的必然结果:其一、句子—句式—段落,统一于完整的时间状态。其二、段落-段落的不同关系—不同层次的意义,统一于完整的时间状态。其三、每一状态的时间-比例关系—对比关系—明暗线状态造成的立体性—完成结构。
这里说的舞段一般性结构,主要是针对编舞舞段的构成结构基础而言,就好比音乐中的“单旋律”概念,它只是对“旋律”的基本构成而言的相关出了“结构”元素及概念,而不是整体的音乐作品的结构元素及包函。所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及认知,不要和舞蹈作品结构要素及结构意识搞混或混同看待。换句话说,舞段一般性结构概念,是认知舞蹈编舞段的动作结构,它也是技法的概念,只是这样的技法会出现了结构性及舞段结构的性质了,所以,它是与编舞能力相关的问题合并在结构上了,它也就是舞蹈结构本身可以去认知的角度,并且它是和舞蹈作品结构要素的“结构完成于操作”之层面相对应的,只不过,舞蹈作品结构是对整体作品的结构而言,其四要素是对构成整体作品而制,并非只是舞段的编舞编程。
第二、“软性结构”属性。首先,说到对“软性”的感受和理解,就会出现一个简单的概念,所谓的“软性”那它就一定不是“枝在那里、撑在那里”的外部形状,而是蕴藏在内部,领导外部的运动现象、状态,当然,其中也会包含一定的外部性,即外部的时空分配和运用状态。应该说,“软性结构”是舞蹈作品结构中基础流程和各环节阴性部分,或者说有关于内容和舞蹈本体性的元素放进舞蹈作品结构之中,它都是属于“软性”的。软性结构,其一是指内容的“内容点”、“突出点”、“转换点”、“强化点”、“引申点”的可能和它们之间的“暗线”关系,起到相互关联、相互递进。其二、舞蹈全貌的整体状态、作品层次与作品长度关系。其三、舞蹈基础语言与舞蹈形式的关系。其四、舞蹈状态与音乐状态关系的运用选择和结果。
由于“软性”,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大,它的可变,不确立因素就多,但却难以看见和意识到,也就不易解决。比如,同样一个文字下的舞蹈作品结构,让两个不同类别特性的舞蹈编导来编,可能好似两个不同的文字结构而出,如再算上演员的“软性”因素,即使是同一个舞蹈编导编的舞,让两个不同类别特性和理解度的演员来演示,可能又好似两个不同的舞蹈状态了,甚至是对舞蹈“语言”发生了感觉上的大不同性。由此可见为什么说舞蹈总体是属于“软性”属性的了。
对“软性结构”的认知以及具有“软性”结构的能力,主要是对舞蹈作品客观的认知和对舞蹈作品的编舞能力以及整体作品关系上的把握能力。如果,误把舞蹈作品结构中的文字,当作舞蹈结构本身的存在,而不重视舞蹈作品特性属性的“软性”,那就大错特错地颠倒了舞蹈这一事物的特质特性,那舞蹈结构意识及方法上都会有严重的误区,“软性”的优势一旦出不来,必将被侵蚀。所以,在舞蹈结构上提出结构“完成于操作”的结构要素意识,就是回归了舞蹈的结构特性的大属性是软性结构状态的。另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软性”具有韧性和特质特点,它是舞蹈编导的个人风格在把握“韵味”、“味道”、“意境”等等上更易存在也既是表现出,它直接可传递着编导极为个人化的审美状态与作品的关系。同时,它多多源于编导的独特感悟,独特的语言方式,它的“修炼”往往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日积月累的生命体验和对世界的感悟。
第三、“硬件结构”属性。尽管舞蹈结构总体本属“软性”属性,但对比而言,在一个舞蹈作品的结构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楚的分析出它的“硬性”结构部分与状态,它可存在于四方面:一是指“视觉”是舞蹈结构的“硬件”,二是指舞蹈作品的“明线”部分及方式。三是指相关于舞蹈作品的文字、语言部分和舞蹈结构时的文字。四是指舞蹈作品进入舞台为概念下的综合艺术元素部分。解释说,其一、“视觉”是舞蹈结构的“硬件”。这样的认识,首先,是对视觉这个客观存在于舞蹈之中的重要性的确立;其次,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舞蹈结构意识,让视觉在舞蹈之中的客观存在的这个不可逃脱性,以及它是至后于结构后期的现实,让它能转换成为舞蹈编导的主观意识中的前置状态,即在结构时就能意识到视觉问题的本质性和重要性,抓住它——制造视觉的方法,便有了视觉是舞蹈结构的“硬件”概念和对其认知、利用的可能。
其二、舞蹈作品的“明线”方式是属于相对的硬件结构。所谓的“明线”有这样两个概念,一是在舞段上的动作关系相对有视觉突出性的那部分。二是在整个的运用符号上相对剧性较强的元素及表达强度的那部分。三是,在视、听觉上能造成反差对比关系而形成的那一部分。换句话说,明线状态和需要运用明线的结构,往往不是由那些韵律性强的、流畅的方式,而是一些作品中需要强调的、突出的,起承转合的“点”或段落状态。能成为明线,肯定是需要通过对比、在作品里的个性符号或特性行为,造成那个“明”的作用,就好像一个人的脸部结构,正常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鼻梁为“明线”性的,当然,还包含某一部位长的非常漂亮和具有强烈的特色。
其三、与舞蹈作品相关的文字部分以及舞蹈结构时的文字,它们也是舞蹈结构的“硬性”属性。一般来说,人们习惯有一个对作品的介绍,或大舞剧时的剧情介绍和幕次介绍,它们虽不是舞蹈作品本身,但往往却左右着舞蹈作品。原因是,第一作为观者,大部分人的文字解读能力大于对舞蹈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所以他们习惯也喜欢于通过文字介绍去感受舞蹈作品。第二我们对舞蹈作品的介绍,基本上是一大堆文学性极强的辞藻,好一点的说是帮舞蹈作品的忙,真实一点的说,它往往与舞蹈作品的真正语言、意境和价值关系“大相径庭”,其结果,人们本可以在舞蹈作品的观看中本然可得到一点感受或认识的,却被文学的强大魅力来衡量和理解后,倒是觉得舞蹈没有表达或是没有达到那个文字介绍的状态和概念,反而显得舞蹈没有做到那个意思了。或者再说,由于舞蹈和文学的不同特性和魅力,非让文学代言了,舞蹈作品与观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建立了。所以,客观的认知,它们真是舞蹈作品的“硬件”功能了。再有,如果一个舞蹈作品运用了“语言”作为舞蹈结构的一部分,尤其是说一些具体的内容和故事很强语言,那么,在语言的明确性上,观者可感知和被接受的程度所留下来的印象一定的“硬性”状态的了。另外,舞蹈作品在组织结构时所运用的文字手段,它们会给编导的实际操作有一个前提依靠,这一依靠控制着编导总体和整体的创作思维,以及创作关系的协调平衡,这种制约,自然也会成为结构的硬性性质成分。
其四、舞蹈作品状态与此相关的舞台、场地、灯光、服装的运用,它们往往并不在于那一个个的具体存在,而在于整体完合之中的作品全貌的总体状态,构成人们对这个舞蹈作品的总印象,不得不承认,往往这样的印象远远超过舞蹈本体及编舞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所以,只要它们被舞蹈作品运用,作为作品的元素、关系、面貌,它们就必然会成为舞蹈作品结构中的“硬性”成分。
除了舞蹈结构的“硬性”分属外,对“硬件”认知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能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运用它的属性并结合到结构里去,就能很好的意识到舞蹈结构可被“硬件”的状态和作用。其实,舞蹈本身是视觉的可视基础,而不是舞蹈本身就是视觉性。换句话说,舞蹈作品本身产生后,它还只是一个阴面状态的、孤立状态的、自娱的状态的概念,只有回到视觉,这个视觉又分两个概念,一是指舞蹈作品的流程虽然在进行,但不代表舞蹈编导所构成的关系,都能达到进入于完全准确的表达意思并在视觉上存在了。二是,舞蹈作品有了对象、被人去看和得到了看者的反馈,才能有其阳面的出现,才是舞蹈结构的真正的结果。在结构要素的“更进”意识和文字在舞蹈结构时的作用,都是属于“硬件”范畴,或者说是为形成好的“硬性”可能做准备。再有,“硬性”的可能,在“结构完成于操作” 层面时具体展开,紧紧抓住视觉,对于一切的呈现状态进行审视。对制造和选择的符号要有较理性的判断、确立、修正。它是内在意识及参与,由它参与外部符号生产。同时,它更是审判者来进行已有符号的完善、修缮工作时的依据。形象点说,它是给编导在心理及意识上选择了“对象”,好比一面大镜子,让编导有一个自我审视的空间和消化方式。也许,硬件的特性,只在一旦进入视觉给观者留下视觉记忆点了,过目不易忘了,就是这样的属性及功能留给了观众,似乎就是观众得到的那个舞蹈作品的全部及可感受到的状态了。只不过这与一般事物的“硬件”概念有不同的现象,它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外型、外壳,甚至可以和内部状态分开,但它却统治着全部外观的最终确立,所以,它的性质与一般事物的“硬件”意义和能量,在实质是上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