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已成为军营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军营文化中,舞蹈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开始是城市的战士们把"霹雳舞"、"迪斯科"带到了连队的联欢会上,随后,不同形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逐渐展现在军营文化活动之中。
在哈尔滨近郊某团的军营里,人们都会跳一种官兵自编的"军营集体舞"。创意来自于步兵训练的动作,舞曲是节奏很强的军乐,极具军队特色。周末,官兵们踏着欢快的节拍,舞动于轻松自如之中。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素称"锅庄之乡",驻扎在此地的武警部队,组织专人深入民间,对锅庄舞挖掘、整理、归纳、创新,编成了由藏、羌族歌曲伴奏的锅庄舞,既具民族特色,又富现代气息,欢快流畅,深受官兵喜爱并得到专家好评。部队举办培训班,使锅庄舞很快在雪域高原的部队普及开来,并在马尔康地区的广场舞蹈比赛中,以100人的锅庄队伍,整齐、优美的舞姿,力挫群雄,荣获一等奖。
在南国的深山莽林,第二炮兵某部上百名身着迷彩服的战士,跳着自编的健身舞,踏着迪斯科的节奏,合着军体拳的雄姿与男子汉的吼声,交织出一幅火箭兵生活的多彩画卷。
在基层部队,通信站女兵们举办的"周末时装舞会"别开生面;女兵连的秧歌队,飒爽英姿,远近闻名;男战士舞狮舞龙,跳闪腾挪、忽跃忽伏,栩栩如生;新兵营的腰鼓队表演,更是粗犷豪放、气势恢宏;天山脚下的战士们,跳起热情洋溢的维族舞蹈;五指山下的女兵们学会了"黎族打柴舞";基层业余宣传队的舞蹈创作更是硕果累累,在'98全军战士业余文艺调演中,大放光彩。
在首都北京的各种大型节庆文艺演出中,战士们矫健的舞姿、威武雄壮的形象,表现出一种不可战胜的士气,这已深深地印在首都人民的心中。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双拥晚会上,看了生龙活虎的战士们跳的"马扎舞"后说:"看了这个节目,我对我们的部队就更放心了。"
舞蹈文化已经成为军营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活动形式。舞蹈文化的特性和军营的特点,使军营舞蹈文化得到发展,并显示出寓教于乐的内涵。
首先是舞蹈文化的美育教育作用与青年军人的审美需求互相吻合。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又是一种多元的人体文化。这一特性决定了舞蹈在人类文明教育、美育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它对人体物质形态的精神塑造和审美建构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舞蹈不但雕琢和展示了人体美,同时还使人的审美感受和境界得到升华。军营是青年人的世界,处于青春期的战士们,精力充沛,积极上进。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青年军人对精神文明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而审美追求更是青年人本能的需求。舞蹈文化以其独特的美育教育作用,为青年军人实现审美理想创造了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康向上的审美空间。
舞蹈文化活动解放了人的肢体,也使参与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战士们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舞蹈,一改军事训练严格一律的消耗方式,在舞蹈中享受美感,摆脱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种种压力,寻找自身价值,使青年军人的形体更健美,动作更协调,仪表更威武,从而实现他们浪漫的审美追求。军营舞蹈文化的审美功能在于,它既塑造、展示了青年军人外在的人体美,也建构了青年军人内在的精神美。
其次,舞蹈文化活动所具有的群体性特征与军队及军人特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互相吻合。舞蹈文化的展示总是离不开群体参与这一特性。人体是舞蹈的物质载体,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群体,舞蹈文化就无法存在与发展。军队永远是组织纪律性最强的群体,而军队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正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军营文化生活,所以"参与性"成为衡量军队文化工作成果的标准之一。
从思想教育方面看,舞蹈文化的群体参与性特点,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一人的意志,凝聚一种精神,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由这种群体参与性特点所带来的竞技精神,在舞蹈文化的热烈氛围中,升华为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崇高境界,转化成强烈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有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军营舞蹈文化的现象,反映出舞蹈文化在军营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作用。符合军营文化活动参与性、多样性、艺术性的原则,使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一种满足。军营舞蹈文化活动,以其人体文化的特征,热烈洒脱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阳刚之美;它贴近时代的脉搏,把现代气息带入军营,展示了当代军旅男儿的风采,成为军营文化活动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