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 是源于傣族民间的一种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搬上文艺舞台,使孔雀舞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多次在国内国际的演出中获奖。著名舞蹈家刀美兰、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白鹇舞 是在元阳、元江等县哈尼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因模仿大森林中美丽的白鹇鸟的觅食、飞翔、漫步等动作而得名。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温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轻盈飘逸、舒缓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 相传很久以前,在元阳、元江县的哈尼族地区,茂密的大森林中栖息着许多形象优美,舞姿翩翩的白鹇鸟。一位上山打猎的老人病饿交加,昏倒在白鹇鸟类栖息的大树下。一只美丽的白鹇鸟飞到远方,用嘴街来灵芝等珍贵的药材和野果给老人吃,使奄奄一息的老人得救了。为了感激和纪念美丽善良的白鹇鸟,老人手持芭蕉叶模仿白鹇翩翩起舞,后又把这个舞蹈传给了其他哈尼同胞。从此,白鹇舞便在哈化山寨流传开来。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东巴舞又叫东巴跳,是纳西族先民所创。东巴经中的《蹉模》,就是专门记述舞蹈的经书。书中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和标音文较为系统地记述了纳西族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图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装等。 东巴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有模仿动物跳的,有模拟神跳的,但主要还是用于宗教,如迎请菩萨神灵、驱魔除鬼、找鬼打鬼、压鬼杀鬼、招魂送魂、超度亡灵、祈求神灵保佑、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等舞蹈;也有对自然的崇拜,表现生产、生活的舞蹈;内容多表现正义压倒雅恶,光明战胜黑暗。舞者右手持刀、剑、鼓、锣,左手拿板铃,动作刚健沉稳,有明显的颤动感。动作除了踢腿、踩脚、旋转、跨步等基本动作外,还有仰身卧地,单脚点转等,在沉浑有力的鼓点伴奏下,动作节奏渐渐加快,在高潮时显得激烈粗犷,引人入胜。与东巴强大量存在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东巴舞中虽然大多数是表现神跳的内容,但实质是神的形象、人的气质,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动物的形象、人的气质。因此东巴舞虽然属祭祀性舞蹈,但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改革、提炼和加工,摒弃了迷信的部分的东巴舞,作为舞台节目表演,受到了中外客人的欢迎。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民间流传最广,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男性舞蹈,因跳舞时肩上振着象脚鼓边击边跳而得名。 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和小象脚鼓三种。长象脚鼓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汉变化、鼓点丰富见长。中象脚鼓一般用拳 别地区用槌打。小象脚鼓仅在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跳象脚舞除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舞蹈外,象脚鼓也是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象肢鼓鼓身用攀枝花树或芒果树等圆木镂空做成,蒙以牛皮、羊皮、麂皮等作鼓面,再用牛筋条拉紧以控制音响,其形似一只象足。发音深沉宏重,粗犷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打击乐器中独具特色。云南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昴族等民族都喜欢身挎象脚鼓边敲边舞,其中以傣族的象脚鼓舞尤为有名。
烟盒舞 原是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最初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通海、开远一带彝族聚居的地方,因手弹烟盒而跳得名。烟盒舞分大烟盒舞和小烟盒舞两种,大烟盒舞又唱又跳,动作难度要大些;小烟盒舞一般只跳不唱,动作相对要简易些。烟盒舞有两步、两半步、四步、六步、八步、十二步、十四步、十六步、十七步、二十四步等一百多种。有扭麻花、解疙瘩、攉小鱼、搓索子、鹭鸶蹬脚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动作节奏舒缓,简单易学,最适合老年人。烟盒舞的唱词五花八门,有民歌小调、有花灯戏曲、也有现代内容,如歌倾毛泽东、共产党、解放军的,也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其他民族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