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乐舞内容与形式
唐代将古代乐舞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唐代的宫廷燕乐如《九部乐》《十部乐》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后以表演形式的命名的宫廷燕乐《坐部伎》《立部伎》,其艺术水平较高,欣赏性强、形式华美、主题鲜明。
唐代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健舞”“软舞”歌舞“大曲”及“歌舞戏”。所谓“健舞”“软舞”实际上是一种舞蹈风格,一般认为“软舞”抒情性强、优美柔婉,节奏比较舒缓,其中也有快节奏的舞段;“健舞”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绿腰》是着名的“软舞”之一,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容,节奏由慢到快。其它的“软舞”作品还有《春莺啭》《凉州》等。影响较大的“健舞”有《剑器》《拓枝》《胡旋舞》以及《胡腾舞》等。
《霓裳羽衣》是一部具较高艺术水平的歌舞大曲,相传该作品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根据《婆罗门曲》编创,作者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乐曲的“散序”部分,优美动听,流传较广;中序入拍起舞,舞者扮若仙女,服饰典雅华丽,头戴步摇冠,上穿羽衣、霞破,下着霓虹般淡彩色裙,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入破以后,节奏变快,舞蹈动作繁复激烈,然后音乐突收,全舞在“长引一声”的延长音中结束。此舞以杨贵纪的表演最为着名,她是首先将此曲编为舞蹈的人。《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多种形式。白居易曾作诗赞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此外,在唐代出现了歌、舞、戏三者合一,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歌舞戏,如《踏谣娘》《钵头》和《代面》等。
2.唐代乐舞审美形态
唐代乐舞在审美形态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同时也有着鲜明的继承性。唐代乐舞审美形态主要体现在“健舞”和“软舞”两个方面,代表了阴柔阳刚的审美风格。同时,唐代乐舞善于融汇异域乐舞,有容乃大,终致自成一体。
“健舞”的类别有剑器舞、大型战舞《破阵乐》、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其风格正如前文所述,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如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器》:“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霞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审美形态它是“耀”时有如“弈射九日落”;“矫健”则像“群帝骖龙翔”,腾空飞翔,起舞盘旋。它又有着极其鲜明的节奏,“来”时恍如“雷霆收震怒”;“罢”时则像“江海凝清光”,收敛自如、动静有序,形成一种极富美态的节律。
“软舞”类如前文所述的《绿腰》《霓裳羽衣》等。其风格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这些舞蹈的舞姿变化,运用了舞巾、风带、长抽、眼神以及腰肢的软功,获得了引入入胜的艺术效果。唐代各种舞袖的姿态与技法,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从文字与图像史料看,唐代舞袖与汉代舞袖相比较,似乎唐代舞袖稍短些,更接近戏曲的水袖。这样,在表现其他舞蹈技巧和抒发感情时,可能更方便灵活些。总之,诗句中的写照体现了我国民族舞蹈讲究韵味、动作连绵不断、劲从心生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