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代乐舞内容与形式
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周初就建立了礼乐制度,并形成了一整套雅乐体系,标志着中国“宫廷舞”的正式诞生。乐舞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乐舞的内容与形式必然要打上阶级的烙印,构成雅乐体系主要内容的的六代乐舞印证了这一阶级性。六代之舞都是当时带有史诗性的古典乐舞,都是颂扬先秦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业帝王的文德武功。这种乐舞由歌唱、舞蹈、器乐伴奏结合而成,并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范的乐舞。
同时,其表演形式也体现了等级制度,如王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 “二佾”。随着奴隶制度的日趋没落,雅乐的等级内容已越来越变得空洞而毫无意义,只是一种越来越流于形式的僵化了的乐舞,从而进入了“礼崩乐坏”局面。
2.周代乐舞审美形态
周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推行礼乐制度,使乐舞成为“礼”的附庸,是以“礼”为中心的一种模式。因此,乐舞的美学准则就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如何体现 “德”呢?唯有遵“礼”。因此,周代的舞蹈形态特征也就体现这一观念,如“正乐悬序舞佾的森严等级--即《周礼·春官》所言“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候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这说明周代礼乐舞蹈的形态随用乐者的地位不同而有异,也可以说森严的等级制是周礼乐舞蹈在形态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乐舞的表演形态为“且奏且歌且舞的综艺形态”,如《周礼·春官》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濩》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小吕舞《大韶》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随着礼乐制度的推行,乐舞艺术日趋僵化,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了“礼崩乐坏”的格局,并出现了娱乐性较强的、不受束缚的新乐,并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古乐。民间舞蹈蓬勃兴盛,表演性舞蹈大发展、大提高,出现了少数技艺高超的着名舞人和舞蹈名目。以拧细腰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已相当清晰地呈现出来,以轻盈、飘逸、柔曼为美的审美意识比较明显地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