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正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一样。长期流传在云南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它随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等,以它特有的形式沿袭下来,它是凝聚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结和纽带。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是云南各民族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广泛流传于云南民间的群众性舞蹈,大多源于生活,附丽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和山野气息,其风格特色是民族性格、气质和生理、心理习俗在艺术上的映现。失去了特定风格和性格,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同样,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它是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它决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停滞不前的。因此,围绕云南民族舞蹈编创问题,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一、对两种创作倾向的剖析
长期以来,在云南民族舞蹈的编创上,一直有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原始素材适应舞台艺术的精致化,而发展变化却缺乏艺术创意,不能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流于一般和雷同;二是以特定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语汇为语言素材解构重组,然而却又失去了民族舞蹈本有的文化底蕴和原生文化形态的内在关联及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哪怕是远离城镇的山区,信息社会自然而然地带给他们对自已本民族舞蹈中那些还彷徨于生活的模拟和舞蹈语汇单调的不满足。他们多么盼望升华和帮助,需要与现代生活节律相称的创新和发展,这是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自然而然地向他们提出的审美情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必然产生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望。内容陈旧,艺术水平不高的舞蹈作品,遭到冷落,这是因为人民群众要求的舞蹈作品,艺术水准更新、更美,有更高的欣赏价值。
二、正确的编创思路
如何使云南民族舞蹈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又不失其特色神韵呢?如何把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搬上艺术舞台又能更加浓烈地突出它的原始乡土气息和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在继承中发展
每一位云南民族舞蹈编创者,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应该潜入生活的最基层,老老实实去学习,去吸取养份。在大量搜集、整理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语汇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云南各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习俗、民族的精神气质,使之真正拥有第一手资料。其次,每一位编创者又要站到时代的最高处,兢兢业业去创造,去刻苦实践和探索,去观察其中的内部奥秘和发展规律,将自己掌握的传统素材进行精心的加工提炼,最终使自己的民族舞蹈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在借鉴中创新
众所周知,在云南民族舞蹈的编创上,如果因袭守旧,不更新编创观念,那么所编创的舞蹈作品是不可能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和好评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位编创者只有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手法及风格式样上进行大胆的借鉴和创新,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其他艺术门类,其他舞蹈品种的丰富营养,使之进一步提高云南民族舞蹈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时代风貌的能力。当然,广泛吸收绝不是盲目的,不分良莠和消化不了的乱吸收,更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加减法。它必须是为我所用的吸收,是基于云南民族民间舞为主体语汇的情况下去吸收,有行云流水之韵,无矫揉造作之嫌。
总之,云南民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不断积淀的产物。积淀的过程既有继承与发展的含意,又有借鉴与创新的意味。没有完全因袭守旧的继承,也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脱离本体的创新,只有二者皆备,云南民族舞蹈才可能既有民族性,又有代表性;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纵观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可见从最初着眼于动作素材的挖掘到民俗喜庆场景的舞台仿生,到程式化的空泛华美,直至反璞归真的循环往复,已历经数十年,应该说,创作观念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幼稚走向成熟。多年来,云南民族舞蹈编创者们编创上演的,如:大型民族歌舞《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丽水金沙》;舞剧《泼水节》《瑶山瑶》;舞蹈诗《啊、傈僳》;民族民间舞蹈《阿达菌》《烟盒胡琴调》《洗麻歌》《捕鱼》《山鼓》《跳菜》《阿克哩》等一大批优秀节目之所以受到广泛好评,有的在全国、全省比赛中获奖而蜚声舞台,全归功于这朵朵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之花,全都开放于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完美结合之上。
三、结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文化需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单一题材、单一情趣的舞蹈艺术表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只有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编创思路,积极开发和深掘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情感深度以及多元艺术手段和表现技法的融汇与升华,云南民族舞蹈的创作,才能翻开新的、更加斑澜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