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徐徐拉开,巍然耸立的编钟架上悬挂着美丽精致的青铜编钟,高大的建鼓树立在两旁,身着古衣冠的乐师正襟危坐,体态安详,气度从容,手挂古色古香的钟、磬、琴、瑟、埙——舞剧以这样一幅色彩浓郁,风格独特的画面揭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编钟乐舞》的编导深入中国传统文化,抓住了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乐舞以歌、舞、乐综合为一体的特征,作为《编钟乐舞》艺术创作模式的历史依据,并在这样的结构中,力图再现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风采。除此之外,编导们还查阅了浩瀚的文史资料,研究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对楚国民风民俗乐舞有了深刻的印象和广泛的认识,并以现有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楚乐舞的形象资料为基础,经过编导们对已有的古代民族民间的传统歌舞形式的借鉴,以及精心的构思和丰富的想像,从现有遗留的楚文化的各个艺术门类中提取养料,创作出了具有高度历史感的性格鲜明的、同时又是风格独特的完整的大型历史舞剧。其舞风古朴、楚韵浓厚、场面恢弘、气势浩大,透露出浓厚的楚地风情,而且在舞剧中充满的浪漫主义的楚乐文化精神,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风貌,具有历史的典型性。
《编钟乐舞》以屈原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所作的诗篇作为整个舞剧的创作核心,其中许多舞段都各具特色。《钟磬古乐》展现了楚国乐舞仪式,《祭祀乐舞·迎神》反映古代楚人信鬼神、兴祭祀的风俗,《古乐演奏》《房中乐》再现了楚国的宫廷仪式,特别是《大礼·楚宫宴乐》,编导参照曾侯乙文物图案和战国铜壶纹饰的许多舞姿和图案,创作了女子群舞的形式,突出表现了楚人“翘袖折腰、长袖善舞”的舞风。领舞者挥舞着丈余长袖“横如彩虹、竖若鹮飞”,展现出了盛楚宫廷绚丽多彩的乐舞场面。《乐歌·橘颂》《农事组舞》等一系列舞蹈片段表现了先民们的辛勤劳动,其中《采桑》突出楚国妇女三道弯的独特形态,展现了古代楚人的审美观念;《渔猎》的舞蹈内容反映出楚国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调。在整个舞剧之中也有表现出楚国战士们威武之风的《祭祀·国殇》《武舞·出征》等,显示出了楚人“尚武”的精神。 《编钟乐舞》的整场结构,在情调节奏、色彩的对比上都有创作新意。通过这些艺术上的表现方法为出土文物的形象注入了新鲜血液,塑造了中国古代楚国先民们那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观众们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从舞台上欣赏到楚文化熏陶下的民俗、风情、国事、宴乐等壮观的歌舞场面,而且整个舞剧还向观众们显现出了楚国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历史景观。总之,《编钟乐舞》以风格浓郁的古乐舞反映出了楚国文化的绚丽多彩,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作品中还透露出楚文化的高度文明和精神风貌,有着超出于作品本身之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不愧为“八音和鸣,走出屈子乐章,气势雄伟,再现楚人风情”的泱泱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