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谢公屐》以这样一幅风格浓郁的山水画,揭开了整个舞蹈的序幕。此剧目以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变革时期——魏晋,作为创作的时代背景,着力刻画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舞蹈形象。在舞蹈中特别突出表现了魏晋时期哲学重新解放、人文精神觉醒、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思想转变的时代特征,以此为《谢公屐》创作的主体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灌注于舞蹈形象之中,从而将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不可忽视的“士”阶层的形象鲜明而又准确地带入了观众的视野,这不仅仅把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同时还营造出艺术作品深度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编导从时代特征、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情感人手,把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并使整个舞蹈的语言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审美体系之中,从而在舞蹈当中呈现出“斜移泰山”、“白鹤亮翅”、“长虹贯日”等基本舞姿,表现出一种“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出”的审美精神,又在“若来若往”、“若俯若仰”、“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动态舞姿当中透露出“情驰神纵,超逸悠然”、“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审美理想。舞蹈从头至尾以丰富的舞姿形态和浓郁的动态风格,体现着文人雅士的种种风貌和魏晋时期的审美特色和审美取向。
《谢公屐》最标新立异的点睛之笔还在于编导对“木屐”的创意。如何才能使脚上的鞋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呢?编导孙颖甚至从“西施响廊”的典故中受到了启发,自制木屐。这制作“木屐”的历程,真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在三番五次的试验之后,最终以榉木为主料,数颗小铃铛作为“木屐”响底。当演员脚下随着舞蹈的节拍跺出不同的节奏时,鞋上的铃铛也晃动出与众不同,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舞蹈的技术难度,另一方面还把舞台效果和艺术效果完美结合起来。并且在那演员那微微地一跺、一颤、一抖的不经意间,流露出“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魏晋风度,这使得《谢公屐》的舞蹈形象中的文人气质更加鲜活、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