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晋代著名将领祖逖半夜听到鸡叫,便起床舞剑练身,后完成北伐大业。比喻有志之士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奋发有为。舞蹈《闻鸡起舞》打破了人们对于这一成语的传统理解,没有重复英雄主义的主题,在不改其内在精神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群习舞的孩子们勤练武功的情境,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赋予了古代典故以时代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失为一成功的作品。
天刚蒙蒙亮,在教官的督促下,一群习舞的孩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开始了一天的“早功”。“圆场步”、“朝天蹬”……身体慢慢苏醒,12名小将们一板一眼地练起来。但细心的教官还是发现了偷懒的学生,以惩罚为理由,独舞的空间开始展开;孩子们这下知道了厉害,练习得认真多了,三个一群、四个一组,倒踢紫金冠、斜探海、点翻、商羊腿……把勤学苦练的气氛烘托了出来。可在一旁督课的教官麻痹大意了起来,打起了瞌睡,几个调皮的学生乘教官不注意,推了他一个人仰马翻,又装作关切的样子扶起了他老人家。但把戏很快就被揭穿了,教官重塑威严,孩子们打着漂亮的风火轮顺次通过舞台,在一身红装的映衬下,犹如一团团烈火在舞台上燃烧,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接下来一段群舞组合为动作赋予了性格,为台上的小将们披上了巾帼英雄的光环。孩子们越练越勇,好胜心起,不甘示弱地亮出了各自的绝活儿……一段舞艺比试之后,舞蹈重归平静,一组圆、曲、拧、倾,极富中国古典舞美学韵味的动作占领了舞台。在一个亮相之后,伴随着教官下课的示意,孩子们像放飞的小鸟一般欢呼起来……舞蹈塑造了一群既勤奋、又调皮可爱的孩子们的形象,教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拿捏到位,充满了亦师亦友的趣味。
舞蹈《闻鸡起舞》的成功之处在于编导的巧妙构思,作品时间虽短,却具有舞剧的结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舞蹈编导在调度、空间对比、结构的动静对比上都有令人称道之处,甚至动作中出现的现代舞的技巧也在中国古典美学宗旨的统一下大雪无痕地融人其中,为在古典舞创作中使用流畅的编导技法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作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