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圣女》,它与《八女投江》一样,取材于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史实,但编导怀着对八位圣洁女性无限敬慕之情,用“自我的双眸”—心灵的窗口,凝视英雄们不朽的灵光。舞蹈在结构上采取回忆叙事的方法,大幕拉开,一位在奔腾的乌斯浑江边漫步的身经百战的老抗联女战士,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引发出不尽的思绪,这片片思绪变化成无数流动的幻影,时断时续地在舞台上显示出来:她们披着轻纱,像伴着清澈的江水向人们走来,又像似八朵色彩斑斓的云霞在太空中翱翔;像自由自在的仙女飘然而至,像天真纯美的少女在嬉戏;时而又像战斗的号角在召唤,像钢铁意志的化身。观众可以随着舞台形象的变换而自由地驰骋想像,仿佛使人们感到八位圣洁的女英雄和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共忆昔日岁月的峥嵘,同享今日生活的欢乐。
作品中采用了“意识流”手法,交替地表现了回忆者情感的变化和回忆中出现的人物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在编舞手法上,一反过去以民族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做法,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人手,表现她们的喜、怒、哀、乐而独具一格。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八女投江》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圣女》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舞蹈编导在思想上、艺术上更趋于成熟。同一题材的不同开掘,不同的表现手法,同样地能达到给人审美享受的效果。舞蹈题材领域的开拓,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自由表达编导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这种生动的创作局面,也只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