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婚别》的创作中,编导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刻画心理矛盾的方法,顺着人物感情起伏的脉络向纵深发展,层层剥开,紧紧地围绕着一个“别”字做文章。
开始时,新娘羞涩地、含情脉脉地等待新郎的到来。红衣、红盖头、红蜡烛及暖色调的灯光,着意渲染着幸福、甜蜜。然而,这一切,被挂在墙上的剑冲乱了。看到出征用的剑,新娘立刻想到了即将来到的离别,顿时,喜悦变成了哀伤,尽管她暗忍悲怆,强作欢颜,但内心深处的痛苦却无法排解。“剑”作为“别”的暗示,出现在开场后不久,为以后一连串人物感情的变化发展埋下伏笔,将剑带来的悲哀之情融贯始终。
接下来是描写新婚幸福的爱情双人舞。两朵红花结成同心结,两颗心从此连结在一起。这段双人舞,写出了新婚的“甜”,为即将来到的残酷的“别”作好了必要的铺垫。当幸福使他们进入忘我的梦境时,突然传来了远远的鸡鸣声(这是原音乐中所没有的,由编导后来补充进去的,辅助舞蹈完成了一个结构上的转折)。第一声,使一对新人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后两声鸡鸣,一声比一声凄厉。这几声鸡鸣,与新娘内心的痛苦和对离别的恐惧紧密相连,使舞台气氛急转直下,预示着“别”的到来。
舞蹈的后半段,围绕“别”字,表现了三个感情层次:当新郎换好戎装站到新娘面前时,隐忍在她心中的悲痛,终于像黄河决堤般地涌流出来,再也抑制不住了。这里,编导安排了许多激烈的动作,如大的探海翻身、急速旋转、紫金冠等,用以表现那巨大的悲痛。她甚至不顾一切地夺下剑,本能地阻止夫君出征。第一个感情层次,是捶胸顿足的“别”。然而,深明大义而又无可奈何的她,很快冷静下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一个弱女子能有什么办法阻止这场战争?忍耐、服从是她的天性,只能这样。她把眼泪咽进肚子,默默地脱下新婚的衣装,“对君洗红装”,表示了她的忠贞;她亲自给丈夫佩带上出征的剑,叮嘱他“无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示了她的服从和通晓大义的道德情操。这段舞蹈犹如千层黄河浪突然从地面消失,在厚厚的土层下流过,表面似乎平静,但那翻腾在地下的吼叫却无法遮掩。第二个感情层次,是无声呜咽的“别”。鼓声响了,队伍即将出发,一对新人捧着象征白头偕老的同心结,用中国特有的方式郑重告别,一拜一跪,把千言万语凝聚在这一个短暂的“停顿”之中。新娘一长串跪步,新郎去而复返,难舍难分。丈夫终于走远了,联系着两人命运的同心结扯断了。新娘万念俱灰,她的幸福,美好而短暂的幸福,结束了。她跪在地上,向上苍祈祷:天啊,保佑我的丈夫平安归来吧!第三个感情层次,是对无声控诉的“别”。
如泣如诉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唐朝后期因战乱迫使一对新婚夫妇悲惨离别的情景,塑造了一位令人同情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妇女形象,使得“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