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谐”是流传在拉萨、山南等地农村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歌舞,它是一种鼓舞形式(即手持曲柄鼓槌,腰系扁圆形皮鼓,击打而舞)。对于它的起源说法颇多,有些传说认为它是藏王朝迎文成公主进拉萨而编排的一种鼓舞;有些则认为它是白教喇嘛唐东杰布为化缘造桥、普度众生而组织的一种到处表演的鼓舞形式;同时还有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击鼓舞蹈,引诱鬼怪离开施工现场的传说等等。该舞蹈最初的表演形式大体上可分三段:第一段纯舞(纯粹的舞蹈表演),第二段徒歌(即跳完第一段舞蹈后,鼓队拉开专门演唱表达喜庆内容的歌词),第三段结尾(边打边唱,以施礼揖拜结束)。
《韵》的作品素材主要取材“卓谐”舞蹈第一部分,可以说该舞蹈所有主体动作与击鼓技法都涵盖在这一段(如击鼓跳跃、甩辫击鼓等动作)。相同的动作在作品中也会有不同的做法,我们拿“甩辫击鼓”举例,仅这一个动作就有很多讲究,头顶向上朝天甩八字圆的叫“天舞”,头顶朝下甩立圆的叫“地舞”,郭磊就是在了解了所有的动作寓意后,将不同的动作整合加工在一起创作出了这个作品。他以这些不同的动作为基础,在刻意保留特定的舞姿与击鼓甩发等特色性动作因素同时,加入了一些技术变化,使动作变得立体、高难,用以增加作品饱满的视觉空间,最终作品不但气势依旧,动作层面也丰富完善了起来。他认为从一个群舞过渡到独舞,需要有一个技术转化的过程,因为群舞可以靠人数造气氛,而独舞则必须靠技术、作品内涵保持感觉,所以对原生态舞蹈素材的加工处理,在结构创作作品中是非常必要的。
该作品荣获1997年第五届桃李杯优秀剧目创作奖;1997年第七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演员二等奖。该舞蹈第一次将“卓谐”以独舞的形式展现于舞台,通过参赛将这个与藏族热巴、弦子、锅庄等相比不太知名的舞蹈种类介绍到全国,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播,丰富民间舞创作舞种类型,以及加强学院派民间舞教材建设上来说,具有相当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