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山(右一)与泰国学生在一起
|
去年7月,刘海山以中国国侨办公派教师的身份,踏上了泰国的土地。那时她觉得能到异国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九个月的支教生活如白驹过隙,今年4月初,当她要离开泰国清迈公立崇华新生华立学校时,非常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泰国“儿女们”。回国后,她向身边人讲述她在泰国经历的荣耀与艰辛,泪水与欢笑的日子,更多的是讲述她与泰国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刘海山是齐河县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当她得知自己成为国侨办、省侨办从我市选拔的五名赴泰国任教的老师之一后,她首先感到惊讶,接着就是压力。“选拔外援教师的条件十分严格,年龄、学历、思想品质、文化素质、教学水平、才艺等各方面均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我能够入选当然很激动。可是去泰国教学,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所在的单位、城市和国家,想想这些也有一些压力。”刘海山说。
2015年7月3日,经过几天有关泰国礼仪风俗、外事纪律等方面的培训后,刘海山带着要干出点成绩,为德州争光的想法,以一名舞蹈老师的身份,在很多人的欢送下登上了飞往泰国的飞机。
初当“外教”,心里掠过一丝失落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刘海山走出机舱踏上泰国的土地时已是晚上12点半。与泰国接待人员互相寒暄了一会儿,她就坐上了前往支教的泰国清迈公立崇华新生华立学校的大巴车。
休息两天后,刘海山要开始给学生们上课了,“本以为学校会有一个欢迎仪式,没想到当天连一个领导的身影都没有见到,现实与理想的形成有很大的落差,心里掠过一丝丝的失落。”作为舞蹈老师聘请而来的刘海山,没想到学校竟然安排她担任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中国音乐课的教学任务。
在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音乐教材,没有音响设备,连台电子琴都没有的情况下,刘海山凭借她20多年的教学经验,欣然接受了教学任务。“既来之则安之嘛。不能给国家丢脸,一定要把课教好。”刘海山下定决心,学着克服困难。
然而语言不通和教学制度的不同,却成为刘海山初到泰国时的最大障碍。
由于语言的不同,刘海山辛辛苦苦教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一句歌词也记不住,个别记住的同学,下一节课又都忘了。更让她头疼的是,教学制度。“学生在上课时竟然可以随意外出喝水、上厕所;他们不愿听课时,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想想当中国的老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刘海山看着眼前这些不守规矩的学生,感到十分茫然。
入乡随俗,从“学生”做起
为了尽快融入支教生活,刘海山就像学生一样随时随地学习泰语。 “泰语 ‘拍照’发音 (tailu)是库特老师教的; ‘热’的发音 (ruan)是打扫舞蹈房卫生的教工教的;第一次用泰语喊节拍,是在学生的鼓励下开始的,学生为了让我更好地记住泰语,还编了一个顺口溜……”说起这些,刘老师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刘海山的好学也赢得了本地老师的好感,他们也会时不时送给刘海山一些土特产,请她品尝清迈的特色小吃,带她去寺庙,去布施,感受泰国的佛教,去照泰国传统的泰服照片,甚至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让刘海山感受到家的那份亲情。
对泰国有所了解的刘海山,为了融入学生的生活,也下了不少功夫。
卡耐基说过:“如果我们想法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刘海山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为解决学生课堂纪律松散的问题,她每堂课专门拿出给学生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并编订了一套自己的 “课堂纪律”。泰国孩子表现欲很强,她就抓住这种心态,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朵花,累计到十朵花,就发一根棒棒糖,得到两根棒棒糖的学生,便有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刘老师 “对症下药”,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赢得学生信任的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变得活跃而不散乱了。
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她教会了泰国孩子 《北京欢迎你》等30多首中国歌曲和 《太极功夫扇》等18套中国舞蹈,并根据泰国只有五线谱的音乐教学模式,开设了教授简谱的乐理课,让孩子能更快地掌握歌曲演唱技巧。
真爱付出,成为学生的“中国妈妈”
刘海山有一个12岁的女儿,出国前母女俩没事就整天呆在一起,独在异国,当一切都感到陌生时,刘海山开始思念家人,尤其是女儿,于是电话成为她打发孤独的主要工具。
女儿不在身边,看着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泰国学生,刘海山情不自禁地把母爱流露了出来。“我上午第一节课教学生唱歌时,看到孩子们无精打采的,后来了解得知孩子早上都没吃早饭就来上课了,我听后感觉很心疼,就要求他们上课前一定要吃早饭。接下来的两天,我每次上课前就问学生吃早饭的情况,等到第四天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吃过了,妈妈。’听到孩子喊我妈妈,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从此,刘海山就成了泰国学生们的“中国妈妈”,而刘海山也像母亲一样把爱倾注给异国的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海山对泰国学生的付出,同样也得到了回报。她辅导的学生在参加清迈大学举办的才艺大赛,清迈皇家大学举办的泰北文化比赛中分别取得第三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支教结束,学生们送上特殊礼物
九个月的支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刘海山也该回国了。
支教学校的校董也提出挽留刘海山的想法,但恋家的心漂泊太久了,刘海山婉言谢绝了。
泰国的学生感觉到“中国妈妈”要走了,他们就跑到刘海山的宿舍里,时刻观察“妈妈”的行动。孩子们意识到“妈妈”真的要走了,有的竟哭着闹着不让离开。刘海山虽也有万分不舍,但她还是决定回国。她说:“泰国的孩子需要我,中国的孩子更需要我。”
离开学校的前一天,孩子们排着队,为刘海山送上了他们自制的小礼物,其中一份礼物是全班的同学用中文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和《送别》歌曲的光盘。“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刘海山在去机场的车上,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抑制很久的眼泪,终于像开闸一样流了出来。
如今,回国的刘海山还会经常和泰国的孩子们视频聊天,偶尔听听用光盘刻录的孩子们的歌声,回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改变观念,外国教学理念可借鉴
刘海山告诉记者,这次出国支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自己的一些传统教学观念。
在泰国教学时发生的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对刘海山震撼很大,打破了她坚持几十年的教学思路。
去年圣诞节前夕,学校要举办一场舞蹈比赛,五年级一名男生要求参加,但他身高150厘米,体重却达到了75公斤,如果上台肯定会影响舞蹈的整体效果。男孩得知无法上台后,当时就哭了。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后,向刘老师解释:他们的舞蹈教育是普及性的,每个学生都有权参加演出,老师只能教育他们,而没权帮他们下决定。后来,这名男学生在演出中特别认真,节目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这件事让我对‘有教无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但我们有时却本末倒置,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假如老师对孩子都没信心,何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刘海山说。
在支教的日子里,刘海山积累总结了10余条泰国式教学经验和模式,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20多套泰国舞蹈。“自己苦点、累点没关系,能把泰国的教育文化精髓带回来给国内的孩子们,我感到非常欣慰。”刘海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