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氏族部落进一步社会化和文明化,图腾崇拜及其舞蹈也开始从内涵到形式发生变化,或凝聚成政治,或遗传为风俗,或潜流还是融汇在民族心理生成的大海中。
1.政治功利化
社会阶级化的进程,使图腾也开始渗进并凝固了统治者的思想,统治者按照统治的权术逐渐构造出自己的政治图腾。在中国,龙凤图腾及其“龙飞凤舞”最为典型。龙图腾最早发源于氏族部落。近年来,人们多次从古文物和遗址中发现5000-6000年以来的各个时期的蜥蜴、鳄鱼、蟒蛇及龙的图腾崇拜物。据考证,炎黄族以虎图腾,而南方少数民族则以龙为图腾,商取代夏后龙图腾占优势,虎形象逐渐转化为龙形象了。汉代文物中出现的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图像,即是当初对华夏祖先崇拜龙的形象说明。
图腾一经确立,便伴以崇拜活动。凤图腾则是鸟图腾的演化,是统治者集百鸟之势的审定。《说文》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颌鸡啄,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丹穴,见则天下安宁。”秦汉以来,有关凤鸟见、凤鸟至、凤凰来仪的记载,屡见史册,用以宣扬太平盛世的祥瑞。凤鸟进入历代皇室,则与象征皇室尊严的龙相匹配,成为象征皇后的神鸟,成为崇拜的“四灵”之一。于是出现了有关凤鸟的高贵吉祥的图饰。帝王旧居为凤邸,御驾为凤辇,皇太后及皇后入宗庙行祭戴凤冠(以后民间婚礼采用为新妇冠戴),雅乐有凤律,帝王专用纸曰凤纸(上绘金凤),贵妇头上饰曰凤钗,皇帝诏书为凤诏,与龙旗相对仗有凤旗,帝王伞曰凤盖,内宫楼阁叫凤阁、凤楼,宫苑沼池凤池。“凤凰衔书”的传说中,周武王,文王都得凤凰衔来帝王命的瑞书。民间多有“百鸟朝凤”“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凤多赤色,故又称“丹凤”)之说。由此想见,“凤舞”也只能最先见之于宫廷。作为集权形象,龙凤舞在宫廷中占有极高的位置。
2.世俗娱乐化
统治的思想是统治者的思想。既然龙凤成了最高的图腾崇拜物,成了吉祥如意的化身,那么民间普遍的龙飞凤舞当然也就蔚然成风,代代相传,且愈演愈烈了。以龙舞为例,不同地方有不同样式,即使同一样式还有不同舞法,即使同一舞法还有不同风格:同是祈雨龙舞,有一人舞的小青龙,亦有超规模的大盘龙等,执拗地走向甜俗热闹,尤其是在天高皇帝远的那些穷乡僻壤。正月迎春、秋收酬神、兴办喜事、破土动工,大都要跳一跳舞。届时,“龙司”带领扮成“龙公”“龙母”的人与童男童女,挥动各色小彩旗跳舞,但没有龙的道具,而是通过舞者的队伍与动作去表现。其中有段伞舞,伞伞相接、立起来,表示龙为苗家带来风调雨顺;侧于身旁转伞,则象征神龙滚滚而来之象,热闹非凡。舞容变了,舞意变了,龙的形象也就变了。在民间,按照世俗情调,龙已非只是金鸾宝殿柱子上的那种威严,而是“入乡随俗”了。浙江长兴的“百叶龙”,龙身用人工制作的莲花瓣若干片连缀而成,带着水乡气息。
3.演技艺术化
图腾舞蹈在从民间走上宫廷、又从宫廷发散到民间的过程中,亦遵循着自身的律动向演技化、向舞台艺术化演进。《说丹朱》结合此说又考证出“尧舜时代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鹤图腾氏族的跳舞”。广场上的民间踩高跷舞蹈已经看不到丝毫图腾舞蹈是群体化的,而当图腾舞蹈以个体化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时,它便成了舞台艺术。无论是龙舞、鱼舞、蛇舞、鹤舞、水舞、孔雀舞,无论它们是继续在广场舞还是登上舞台而舞,这些演技化或艺术化的舞蹈,都可以说是“图腾氏族的跳舞”自然延伸。
4.民族心理化
图腾崇拜直接影响着民族心理的生成与定型,而在这过程中,图腾舞蹈几乎就是民族心理的缩影。唐代诗人李白曾用“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等诗句,描绘当时所看到的高句丽舞的优美舞姿。事实上,正是蒙昧时代逐渐定型的图腾崇拜,给后来的多民族多风格的舞蹈输进了决定血型的宗教血液。当然,这血液的构成不仅仅是图腾,诸如朝鲜族舞蹈,其中还与久远的神话传说相关,与普遍的巫俗活动相关,与后世的道教神仙思想相关,与中国的儒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