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图腾
动物是人类最亲的伙伴,亦是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依托。由此,我们可体会到模仿动物的舞蹈的特殊地位。“鲁都布里舞”是拉丁美洲塔拉乌乌拉人的舞蹈,该族认为自己是从火鸡的动作得到启发而跳起“鲁都布里舞”的。舞蹈时,部族首领走到舞队前列,像长腿火鸡似的蹦来蹦去,其他男舞者尾随模仿,并使队列沿一字形前进,女舞者则在男舞者后面轻盈跳跃,时而奋力追赶,与男舞者一起跳转和转体;时而双足跺步,停顿着让男舞者走上前去。
动物图腾崇拜舞蹈的对象可分为走兽(含爬虫类)、飞禽、水族以及三者的合成物。在中国舞蹈史资料中,走兽类仅东巴舞就有狮、虎、象、鹿、豪猪等。纳西族人甚至把东巴舞的起源也归功于青蛙。在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中,除鹿、苍狼图腾崇拜之外,虎也是神圣动物。通常猎人们不以虎为猎取目标。行猎时往往避忌遇虎,以防有所冲犯。赫哲族猎手出猎碰到虎时,常远远跪拜、祷告,尊称虎为“王”或“官老爷”、或“爷爷”;还有的把虎视为山神爷,认为他能给猎民带来猎物。满足民间舞中至今尚有“跳虎神”舞。蒙古族的民间巫师“波额”也祭虎神,在跳神中恭请虎神灵“巴日昂道”,并模仿虎形张牙舞爪的威武动作,以示崇敬。
“三合一”的动物图腾是最具神力的,故而称作“神兽”“异兽”。它是原始图腾不断融合演化而定型的新图腾。在中国如龙、凤、麒麟等。“龙”可视为这种新图腾的最高级崇拜物。归纳诸家之说:龙的原型是爬行动物,与蛇、鳄鱼和蜥蜴关系最密切。《水经和水注》载:“深水有异鱼,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气清爽,闻池中有创创若钲鼓声,池水惊而沸,须臾雷电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属于天,久之乃灭。波上水定,唯见一鱼在,其一变为龙。”
龙的身份一抬高,其功能也随之加大。《后汉书?礼仪志》载:“逢大旱,则舞龙乞雨。”数丈长龙,分青、白、赤、黑、黄五条,贯注着五行观念,以征喜雨普降五方之愿。
2.植物图腾
植物是仅次于动物的第二生命体,亦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特别是常年生长的木本植物——树木。
中国苗族时代崇拜枫木。湘西苗族称枫木为“妈妈树”。苗语“道姆”,“道”是树,“姆”即妈妈。苗族历史上,其先民所属“九黎”部落,首领“蚩尤”,蚩尤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被黄帝擒杀后化为枫木。《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因此,枫木就成为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有了崇拜图腾,便有了图腾树舞。清代《贵阳府志》载:“花苗跳月,以梦春植冬树于跳场,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绕树而舞,名曰‘跳花’。”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又有葫芦图腾和与之相关的芦笙舞。葫芦图腾属于植物图腾中的花草、果实崇拜。有关草药的崇拜晚于原始的植物崇拜。例如,对人参的崇拜,认为人参可以化作娃娃、姑娘或老年男女,人参汁可延年益寿。中国东北流传大量有关人参的神秘传说,采参人进长白山后发现山参时有许多禁忌,并都有过神灵托梦的体验。对人参的崇拜在东北满族、朝鲜族中较为普遍。中国舞剧《美人鱼》中的“人参舞”当然是大大变形了的植物图腾舞。
3.无生物图腾
《论衡?祭意》说:“群神者,谓风伯、雨师、雷公之属。风以摇之,雨以润之,雷以动之。四时生成,寒暑变化,日月星辰,人所瞻仰。”尽管它们自身无生命,但却被赋予了神力而视为图腾。
太阳图腾最为普遍,从古希腊到古埃及,直到今日的印第安部落。“尤马里舞”是拉丁美洲乌马拉人的舞蹈。舞蹈开始时,现有祭司在场地竖起一个木制十字架后,左右摇动沙槌以通报上天舞蹈即将开始;随后将沙槌改为上下方向摇晃,同时绕木架转圈起舞,并低声吟唱。此时其他舞者慢慢聚拢,以细碎的舞步十而围着木架成队列前进、后退;时而围成圆圈照顺时针方向缓缓移步。女子站立一旁或男子后面随舞。当男舞者面向东方排成半圆队形时,女舞者侧从东至西,模拟太阳运行轨迹而慢慢移动队形。日月之外,无言的山石,也在崇拜之列。贵州侗族居住的盛德山、金凤山、哨山,都是侗族神山圣地,每年六月分别有民众朝山拜神。侗族进山伐木、狩猎、垦荒,事先都烧香焚纸求山神准许,否则将会招来灾难。布依族有传统信仰节目三月三祭山的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的祭山神仪式。白族敬奉点苍山的两位山神,有山神祠享祭。还有的白族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办酬山节,选吉日,人们盛装登高山,用酒饭菜肴供祭和酬谢山神的恩赐和保佑,十分热烈隆重。彝族崇火,信仰和敬奉火神“阿依迭古”。说此神高兴时会给人类光明和温暖;不顺心时带来火灾。崇拜水的傣族居住在澜沧江流域,供祭澜沧江水神。景洪傣族人称此将神为龙女神,传说江中有九条龙,其中白龙之女与傣家一青年成婚,使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当地头人杀了龙女丈夫,激怒龙女神,将傣寨变成一片汪洋,洪水泛滥。以后景洪人谢罪致祭,并奉江神为保护村寨的勐神,年年祭祀,才免遭水患。
4.生殖器图腾
原始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部落繁衍的意义。这种像植物一样的裂变生殖方式,不仅可以加强部落的生存能力,而且可以在快感中延续生命。于是,便有了生殖器的图腾崇拜及其舞蹈。当然,这种舞蹈在今天很难见到,特别是在人口接近负增长率的现代国度和民族中,因为那里的繁殖欲望已大大减低。可在一些较为原始和荒芜的地区,这种舞蹈的遗迹还存在着。在中国黔东南苗族有名的“木鼓舞”活动中,人们不仅围着象征祖灵的木鼓起舞,而且还身背着祖先替身的裸体木雕像狂欢,体现出浓郁的生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