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舞思维本质的界定,首先应理解舞蹈活动的本体与表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艺术思维特征的分析。因此,对于舞蹈思维特性的认知和理解是编舞思维的首要课题,对舞蹈编导的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现代思维语境下,随着现代风格在舞蹈中的普及,新的舞蹈技法的逐渐形成,编舞的艺术思维形态也应该产生相应的转变。所以,编舞的指导思想必须和文化发展环环相扣,要以文化思维作为编舞的本体思维,那种以为舞蹈思维的特性仅仅局限为单纯的舞蹈动作的思想应该到了摒弃的时候了。诚然,动作是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舞蹈语言的基本特征,但是,如果把舞蹈本体的概念仅仅理解为“动作”的层面,那就是混淆了舞蹈的形式与内涵的关系,这就像把音乐仅仅理解为旋律、和声和节奏这些基本的外在元素,而不把活动音乐作为一个超越音乐符号本身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一样,是错误的和不可理喻的。所以,编舞思维的核心仍然是要解决外在表现与内在文化逻辑的关系问题,不能把舞蹈本体概念与舞蹈外在表象混为一谈。
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如果把舞蹈本体只当作“动作”,那么,舞蹈思维特性自然也就只能面对“动作”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以2007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为例,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欣赏到的除了优美的伴舞音乐、灵秀的肢体动作和江南姑娘委婉动人的表现技法外,还能体会到江南水乡浓厚的诗情画意,这正说明了舞蹈的外在因素是舞蹈内涵的表现,而舞蹈真正的灵魂恰恰是动作和画面深处的东西。当舞者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时,作为观众能揣测到编舞者的思想内涵吗?是什么因素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许,那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意蕴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的意象,那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艺术魅力的动作,让人不禁想到了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悠扬的丝竹声、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曼妙轻柔高雅唯美的舞蹈动作,传神地展现了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这些美丽的画面正是由于编舞者再现了诗歌《雨巷》诗性世界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了本体与表象的高度统一,从而赋予了舞蹈强劲的文化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