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表现力的研究 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及舞蹈表现力培养
舞蹈表现力是指舞者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展示舞蹈内涵的能力,它包括舞蹈动作表现力和舞蹈情感表现力两个方面。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理论不断创新,舞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片面强调技术、技巧难度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己落伍,舞蹈的审美标准已经开始向舞蹈本身的艺术特质回归,更加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思想性。舞蹈的艺术价值取向正在向本体回归,更加注重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潜能都是不尽相同,遗传素质在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2)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的不同。孩子往往舞蹈表现力较强,但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3)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团队的水平各异,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学生逆反有以下几种表现:与教师、管理人员的直接冲突甚至是对抗;在教学、管理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消极懈怠;思想上抵触,行为上妥协。这些都给舞蹈技能及舞蹈表现力等能力的获得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培养的策略
1.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肢体表现能力。基本功是指从事舞蹈艺术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身体的力量、软开能力、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配合能力以及身体快速反应的能力。学生要想跳好舞蹈必须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就像一个连字都不会写的人,绝对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一个舞蹈作品,专业舞蹈演员表演和普通学生表演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进行过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普通学生表演,就难免动作僵硬、松懈、呆板和不协调,不能很好地把舞蹈创作中的那种意境和美展现给观众。作为一个舞蹈老师,要把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要让学生知道基本功训练是舞蹈成功的基石,是舞蹈必备的条件。要让学生克服身体自然体态中的各种毛病,进行系统的力量、软开能力、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及敏捷能力的训练,尽量使学生具备舞蹈表演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能力,熟练自如地应用手、眼、身、步及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达到肢体展示舞蹈美并能抒发舞蹈的情感程度,从而进一步上升到创造、传播和享受舞蹈美的水平。
2.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良创新。授课方式应该更具针对性、更多样化。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肢体感觉,保持动作优美,调节呼吸节奏,面部表情放松,上身松弛,下身紧张,感受舞蹈动作,强化学生美感。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袭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上作,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更需要有博学、耐心、思维活跃的教师来执行,它对舞蹈教学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在舞蹈艺术中,任何动作符号都是可变的,只有表现力是检验舞蹈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平庸”与“杰出”、“大师”与“匠人”的根本区别。我们的教学,要迎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乃至舞蹈事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舞蹈人才,使他们能够在人生和艺术这两大舞台上情境交融、随心而舞。
3. 培养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在舞蹈表演学习体验中,受教者的想象要在施教者的引导下,通过对舞蹈表演内容的审美理解而对己有的市美经验进行重新组合。这一重组过程通常是受主体生活经验和对舞蹈感知记忆制约,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培养受教者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一般是依据他们己有的动作与情感的联想。结合受教者对训练学习内容的掌握以及审美知识的拥有而展开的。培养受教着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舞蹈艺术形象创造的过程。
4. 运用赏识教育法激发学生展示美的欲望。所谓赏识教育,它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舞蹈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信任、尊重、理解、鼓励、宽容和关心。舞蹈课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老师的语言、表情和情绪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提高舞蹈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从有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作为艺术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专业素养,也要具有较深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有启发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想。
希望学舞蹈专业的同学们能对舞蹈表现力重视起来,真正的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多观察,贴近生活,丰富阅历;多鉴赏,提高表演方面的水平和造诣:多想象,全力扇动想象的翅膀,学会煽情;多体现,对新旧作品都要尝试体现其内在的丰富情感,真诚的去感受和体会特定作品所包含的特定心想感情,要达到一招一势都好象在与观众对话,能让观众如痴如醉般的进入舞者的艺术圣境,从而达到让观众和表演者都与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