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艺术精彩纷呈,民族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舞蹈的创作正在面临一个新时期。全球化的加剧,各国间文化交流之频繁,为我们步入全新的创作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把握这样一个机遇,是我们每一位舞蹈同仁的心声。本文欲通过重新探讨民族舞蹈创编中的民族性问题,来更深刻地把握当代创作的若干特征。
正确理解和把握舞蹈创作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舞蹈有着不同的本质特点和美学特征,这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地域特征、自然条件决定的,表现在民族舞蹈上就呈现为舞蹈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纷繁多样性。
所谓舞蹈民族性的灵魂和核心是舞蹈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由于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接受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教育,形成了统一的生活习惯,积淀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因此形成了本民族舞蹈在形式、内容和特有的审美意识上深刻的民族性。舞蹈内容的民族性自然会由于主题内容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形态,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则应是流贯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对此,俄国着名作家果戈里在《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里就曾指出:“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杉,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把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视为舞蹈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正是为了我们能够通过努力贴近真实的民族生活和鲜活的民族人物,准确地用舞蹈艺术反映出对民族现实社会的沉思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把握好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这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准备:l、创作者深厚的民族生活积累。无论是居住、观察还是参与某民族的活动.应该对其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积累。2、民族舞蹈语汇的积累和理解。3、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反复感悟,4。敏锐的观察力。5、深厚的民族情感培养等。三人舞《牛背摇篮》通过两男(扮牛)一女(藏族姑娘)的表演,表现了藏族人民朴实的生活场景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舞蹈中,编导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牦牛这种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动物的描写,刻画了藏族人与牦牛世代相伴、生生不息的亲密关系。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对牦牛拟人化手法的艺术创造。对牦牛的拟人式刻画,不仅沟通了牦牛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艺术渠道,也激活和调动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藏族舞蹈语汇。如:两个男演员的手臂模仿牛角,身体作为牛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牦牛的雄壮和粗扩性格,也喻示着勤劳朴实的藏族人民的形象;同时,娇媚可爱的小姑娘用藏族特有的“水袖”表现出的活泼伶俐与男性化的牦牛舞蹈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当小姑娘自然朴实地表演着手捧牛粪烧火时,典型的藏族生活动作被高度艺术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仿佛置身于青藏高原那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圣地,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族舞蹈艺术的强大魅力。另外,舞蹈的民族性最外观的体现是舞蹈不同的样式风格。英国艺术史家克莱夫?贝尔就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的本质特点和精神实质必须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柔美的傣族舞与粗犷的藏族舞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傣族舞蹈吾言十分含蓄、柔美,它擅用身体的曲线和具有雕塑性的舞姿以及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来表现浓郁的南国民族风情。傣族舞蹈中典型的民间舞蹈是模仿孔雀的舞,其中的舞蹈动作和造型表现了孔雀温和的性格,同时也象征着傣族人民的美丽、善良、智慧和才能。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傣族舞《雀之灵》便是准确把握傣族风格特性的典型作品。舞蹈中那一个个细微的动作把傣族人与孔雀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由此可见,把握好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必须将舞蹈表现形式与民族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只有把艺术形式与民族精神完美结合的民族舞蹈,才能真正表达出该民族人民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才能够成为最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民族舞蹈创作中“发展观”的建立
上文中已经回答了何为民族性的问题。下一个问题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是可发展的吗?民族性的内核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意识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诸如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精神和意识的形成就是包括“昨天”在内的历史的积淀。“昨天”近距离的变化可能以一种微观化、个体化的形式显现,可能表现为一种个体精神和小群体意识;但恰恰是这种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社会发展趋向的新鲜血液充入了我们的精神血脉,使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最终成为了一种积淀留存下来,民族精神和和民族意识就此发生了变化。
一个民族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进步的要求。邓小平先生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看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正是综观了人类发展的长河,邓小平先生才高瞻远瞩,带领中华民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带来了中国历史上发展的新高峰。从历史上看,正是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周边四夷的文化交流,才有了后来隋唐时期的中国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正是数个时代中国与西方各国文化之间的充分交流,才有了如今舞蹈艺术的百花齐放。如今,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发展、各种思想意识的快速更新和新潮流的频频涌动,使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当代学人必须以舞蹈发展为使命,任何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和自命不凡都会落入消亡的死谷。因此,我们应该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树立积极的发展观。同时,这种挑战对于中国传统民族舞蹈艺术发展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机,它可为我们探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发展中把握民族性
在发展中把握民族胜是舞蹈创作的宗旨。依上所论,发展观是我们每一个创作者必须具有的创作观。但是,失去了民族性,发展便无立足之地。因此,如何把握发展中的民族性就是把握好继承与发展这对矛盾的关键。创作中除了从发展观的角度出发,还要站在继承传统的立场把握,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编导在创作中应不断环顾于二者,平衡地运行在发展与继承的双轨之上,采取兼顾的方式把握。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流,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动力。酉方文化的充斥及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各民族舞蹈艺术借助现代传播媒体,争相上台,轮番表演,带来了多元民族艺术的蓬勃发展与融合。全国各民族舞蹈大赛、民族舞蹈的电视节目与宣传等都为舞蹈发展搭建了平台。创作手法的借鉴、创作风格的模仿、创作思想的交流、创作思路的变化,均构成了发展的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加快了我们的创造步伐。
另一方面,民族舞蹈的发展性创作应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展开。正像前文中论述的那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是成功发展。勇于创新的根本保障。深入田野,融合于民众之间,大量掌握和理解民族舞蹈语汇,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善悟多思,融会贯通,深刻领悟民族精神,挖掘其文化精髓,以实践为本,扎实民族舞蹈创作的基本功等,这都是把握民族性的根本所在。也只有把握住了民族性,才能有更好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只有对民族性的准确把握,才能使创作的舞蹈作品具有灵魂;只有对民族性的不断挖掘,才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只有从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放眼世界,才能在舞蹈作品中真正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伟大理念,并使之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