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 “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
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都是“习水便舟”古风的延续。
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都源于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孔雀与象的意境——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奇美妙的意想。
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广泛,并从中又派生出一些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中所展示出来的孔雀与象的意境,远远超出舞蹈本身。
从珍禽异兽到“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的艺术升华,是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是傣族人民来自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着远古的图腾崇拜、地域的、历史的、乐舞的以及宗教的多种文化因素。
水文化的特征——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
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力,促进成长,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
如:傣族的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
古代文明是在水滋润的土地上培育、生成和发展的,又沿河水流向播散。
傣族先民在澜沧江、瑞丽江建立起“勐泐”和“勐卯”两个地方政权,形成的方言和拼音文字,这是傣族的共同文化,其中包含着水的文化特征。
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
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际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串于舞蹈动律和表演之中。
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
傣族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动律、舞姿、形式及音乐都充满**带风情。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道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手与脚同出一侧时形成的“一顺边”的特点。
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
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
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