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谁曾预及,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在隔阂了40多年后开始交往之初,大陆本土前往台湾进行交流的第一批艺术家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两个艺术团演出的竟都是舞剧:中央芭蕾舞团的两台戏,一台是中国芭蕾舞剧《祝福》、《林黛玉》的片段和据中国作曲家作品《紫气东来》编排的现代芭蕾,另一台是古典名着《天鹅湖》全剧;接着去的是云南省歌舞团的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据白淑湘、李承祥、蒋祖慧说,在芭团演出的两台剧目中最受欢迎的是国内舞蹈家自创的剧目,台湾艺术界对其评价甚高,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中国芭蕾,还有的评论家认为中国大陆演艺界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是芭蕾舞。民族舞剧《阿诗玛》在台湾也受到热烈赞扬。这是能说明中国舞剧发展的两个“点”,两个亮点。
再说“面”,自建国40周年庆祝活动开始以来,舞剧的创作演出又趋活跃,呈上升态势。《吴越春秋》、《勃海公主》《南越王》、《春香传》、《人参女》相继出台,直到最近在沈阳举办的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13台大型舞剧各展风采,掀起了舞剧创作和演出的一个新高潮。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音乐、诗歌、舞蹈三者交融形成的“乐”,曾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传统艺术中的主要表演形式,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存在的舞剧形式。因此,现代的舞剧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30年代吴晓邦、梁伦等前辈书写了中国新舞剧的开篇之作。但由于当时国难当头、财力贫弱、舞蹈艺术自身力量单薄等原因,直到新中国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些基础后,1957年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面世才迎来了中国舞剧的第一次高潮。新时期开始,出现了以《丝路花雨》、《奔月》为代表的一批舞剧,这批作品在表现手段上,即在舞剧中充分发挥舞蹈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方面,无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均有新的突破,可谓中国舞剧的第二次高潮。如果以上描述可以成立,那么我想说中国舞剧的第三次浪潮已拍岸而来!
笔者以为作出这样的测判是有根据的。
根据首先来自舞剧艺术自身的发展。前已述及,现代观念的中国舞剧迄今已有60年历史,60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已创作演出过几百部大中小型的舞剧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是一。数十年来我们在舞剧观念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源在于本民族艺术传统的舞剧观念,从原苏联引进的舞剧观念,以及来自当代欧美的各种学派的舞剧观念,使我们得以兼收并蓄、择善而从,这是二。尤为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时至今日,不仅在50多年前开中国舞剧先河的老一辈舞蹈家依然健在,建国后投身新中国舞剧建设事业的骨干不少正处于重要领导岗位,而且80年代以后经过舞蹈院校专门培养的风华正茂的舞剧编导也已挑上大梁。如此老、中、青三代荟萃的中国舞坛,如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团结协作,展示舞剧精品之期,可说指日可待!
1992年舞剧观摩演出的艺术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此次观摩演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广泛性和多样性。首先是题材广泛和多样,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当代农村的新旧矛盾,远涉重洋的科学考察。均都有所反映。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广泛和多样,戏剧式结构、心理式结构、交响表现手法、色块表现手法等都登台亮相,有的运用恰当,取得很好效果。再次为创作主体的广泛,如果说过去的舞剧创作力量多集中于京、沪、穗、沈等地的话,如今已是遍地开花,群雄并起。北京的中央团体、省、市、自治区,乃至少数民族自治州和盟一级的歌舞团体,均有舞剧参加演出,这说明舞剧艺术——这种舞蹈艺术领域中需要较高专业水平方能驾驭的艺术形式,已逐渐为更多的舞蹈编导们所掌握,这是舞蹈艺术创作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的最好说明。
除了广泛性和多样性以外,还出了高水平的作品,最突出的当属民族舞剧《阿诗玛》。该剧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色彩斑斓、瑰丽多姿的舞蹈,将一部流传已久的动人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如诗、如画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有点,有面,有广泛性,又有精品,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似乎在告诉我们:中国的舞剧创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过去我们曾幼稚地以为,只要有好编导和好演员就一定会出好舞剧。实际事物的发展绝不这样简单。拿舞剧来说,它确乎是一种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驾驭的艺术形式,只有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而全面的艺术知识,编导才能整合舞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灯光),编织出一个神奇的舞剧世界;只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掌握高难的舞蹈技巧,并具有运用人体动作刻划人物的本领,演员也才能塑造出一个生动鲜明令人难忘的动态形象。但是,一部舞剧的成功和面世,整个舞剧事业的发展繁荣,它需要的绝不仅止于此,多年的社会现实使我们终于悟到,没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没有社会文化市场的需要,没有较多的人力、财力、时间的投入舞剧事业的发展,正像一句成语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在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开幕式上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剧和歌剧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为此,文化部举办这样剧种的大型观摩演出活动,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舞台艺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见地和举措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我想,一方面舞剧艺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国家的舞剧艺术的发展水平,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文化艺术水准的推动或制约,不仅如此,它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推动和制约。
唯其如此,当我们研究和评估中国舞剧的发展前景时就必须顾及以上诸种因素和条件。笔者也正是综合思考了促进和制约舞剧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之后,才作出第三次浪潮即将到来的测估的。这就是说,时至今日,不仅舞蹈艺术内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已经具备,舞蹈艺术外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也趋向成熟。这即是说,一方面政治稳定,经济不断发展,有关领导对舞剧艺术事业相当重视,随之财政、人才的投入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舞蹈是一种世界共通的情感语言,舞剧艺术所独具的形式美感和情感内含最容易为外国朋友及港台同胞所喜爱和接受,(本文开篇时所述中国芭蕾舞剧和中国民族舞剧率先访问台湾就充分说明这一点),那么旨在发展经济、广交朋友以增强国力和扩大国际影响的我国政治家和企业家们,迟早会对中国舞剧的发展给以应有的青睐和支持。
以上就是我对当前舞剧艺术发展形势的看法,如果这种看法还有些参考价值的话,我以为我们舞界同行就应当振奋精神,把握机遇,调整观念,去迎接新浪潮的到来,并在其中一显身手。
(二)
创造一个舞剧艺术的新高潮,既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把握机遇;也需要我们调整观念,提高质量,创造精品。
所谓调整观念,就是要调整我们关于舞剧的创作观念、审美观念,建立起舞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向市场的观念。
前已述及,舞剧艺术的创作生产过程比较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团体,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艺术创作实力的综合效应的显现。所以舞剧的发展水平常常“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正因为它是一种需要高投入才能创造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即使是其中的精品,也常常只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而难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不能要求大型舞剧像某些短、平、快的物质产品那样立竿见影。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那一个大型专业的舞剧团体能够在完全没有资助(无论国家资助还是企业、公司、个人资助)的情况下生活下去。因为舞剧不是快餐!
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大型歌舞团、舞剧院完完全全靠国家养活的办法也实在不能继续下去了。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舞剧艺术怎样才能适应新情况、新形势,这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问题。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但观念的调整是极重要的。我以为,过去,舞剧被要求得太多。这种过量的要求有的来自客观对舞剧艺术规律的不熟悉;有的来自舞剧作者的自我束缚。比如,要求舞剧也要像文学、戏剧、电影那样的全面、细致,具有那样多的生活思想容量;比如要求舞剧必需如何如何,怎样的手法是传统的、落后的,怎样的手法才是先进的、科学的等等。路子越挤越窄。而对另一方面舞剧家们却又注意不够,那就是观众和市场。多年来国家经济财政的支持保证,使我们许多舞蹈家们得以集中精力,潜心从艺,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舞剧艺术精品,这一点使海峡对岸的同行也羡慕不已。但是,这种机制的另一面却容易使我们忽略了市场和观众,自我束缚于玲珑的舞剧塔中。
我以为对舞剧的审美要求不宜过苛。但求悦目、赏心、动情、移神即可。悦目、赏心是一般层次;在此之上又能动情、移神者为较高层次。既悦目赏心、动情移神,又能为观众喜爱,久演不衰者当属上乘精品。具体说来有三个尺度:一,看作品是否为多数观众所接受、所喜爱,我们的舞剧首先要为我们同时代的人民大众喜见乐闻;二,看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看它对舞剧艺术的发展起到多大推动作用,提供多少新鲜经验;三,看作品生存流传的时空广延度。其实,这些要求并非不严。先说悦目赏心,要求舞蹈好看,音乐好听,能给人以审美快感,舞剧发展应当清晰流畅,使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将观众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舞剧世界。再说动情移神,舞蹈、舞剧都是以情感人的表演艺术,只具备形式美感而不能激发观众情感的共振,很难被视作佳品,只有动人情、移人神者才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所谓神,乃人的内心世界中最深层、最奥秘、起主宰作用的东西,移神就是具有振撼人心、摄魂夺魄的艺术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试想,如果一部舞剧真正起到悦目、赏心、动情、移神的作用,我们还能要求它什么呢?
(三)
现在来谈一谈近几年舞剧创作中一些具体问题。前面已经谈到,近几年舞剧创作不仅呈现出广泛性(题材广泛,创作主体的广泛)和多样性(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的态势,而且创作演出了几部精品,这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也存在美中不足,突出的表现在舞蹈形象的鲜明性和丰富性方面尚显贫弱,在舞剧艺术表现的辩证关系方面尚欠和谐统一。
1、独特与多样。从近几年创作演出的舞剧看,审美价值较高的作品,大多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神秘壮丽的石林象巨大的摇篮,孕育出最美的姑娘阿诗玛,地上最亮的是火把,人中最美的是阿诗玛!多么奇特的构思,多么鲜明的对比,再加上那以块状色彩为基调的结构方法,使《阿诗玛》如一束奇葩,摇曳于群芳之首。《丝海箫音》以现代的开放意识编织了一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以人物情感的发展为贯串线,将闽南的各种民族民间舞蹈交融其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现实意义。其它如内蒙的《森吉德玛》、上海的《吴越春秋》、黑龙江省的《勃海公主》在题材内容和舞蹈语言方面均有各自的特色。我国的舞剧从总体上看,在题材、体裁、风格、样式方面尚不够丰富多样,但要宏观上的多样,必须微观上的独特。唯有独特,方显多样,要想多样,必须独特。
2、古与今,悲剧与喜剧。这里谈的是题材和体裁问题。总的来看,当今的舞剧作品在这两方面还是丰富多样的,但如仔细比较,就觉得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古多,今少;悲多,喜少。以参加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初选的22部舞剧为例,反映现实生活的只有5部,其余皆为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而在十几部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作品中,悲剧约占半数以上。后来正式调演的剧目也大体上是这种比例。当然,一部舞剧是不能单以题材、体裁论高低的,但如果,从整个舞剧事业的发展,从多方面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来看,有关方面乃至创作者就都要加以注意和调适。前两年沈阳歌舞团的《月芽五更》之所以那么“火”,作品本身固然有许多绝妙之处,题材与体裁的与众不同,也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题材、通俗喜剧风格,使人感到亲切,看了让人开心,所以大家都喜欢。这次由大连歌舞团参演的现实题材舞剧《枣花》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电视剧《篱笆·女人·狗》和《辘轳·女人·井》,以主人公枣花的性格成长过为主线,以人体动态形象刻划了一个勇于挣脱束缚自己命运的绳索,走向新生活的妇女形象,从而展示出在改革大潮洗礼下农民观念上的不断更新。该作编舞好,表演也好,如果只从思想艺术水平来品评舞剧的话,它实在属于本次调演中的一流水平。
3、虚与实,主线与交响。近几年来在舞剧中经常看到运用抽象的、没有具体属性的群舞来外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或用以营造某种气氛的手法。由于舞剧是一种视觉艺术,这种手法意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视觉化、物态化,如运用恰当确能强化人物形象,和渲泄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如《阿诗玛》的红色舞段,用大段涌动激情的群舞来描写静坐在台前的两位主人公的烈火般的情焰;《枣花》的序,用绿白色的群舞(芦花)来表达枣花的充满幻想的青春年华都是十分成功的。但也有的舞剧作为虚像的群舞太突出,花花绿绿的衣裳加上大道具,大舞特舞,就变成喧宾夺主了。时下还流行一种手法谓之“交响化”,据熟悉此法的行家介绍“是以音乐的思维逻辑,交响曲的技巧,写意的手法,发挥舞蹈的本体语汇,”是“彻底舍弃传统舞剧使用哑剧叙述情节的惯用手法,它采取的淡化情节的结构方法,更符合舞剧创作的本体规律。”尽管本人至今还没有看到一部完全按照上述美学原则创作成功并能流传下去的中国舞剧,但从理论上思考,我仍然以为这是一种应当去实践而且可能成功的创作方法,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并非最科学最先进的方法。这次我倒高兴的看到了《极地回声》这部标以交响舞剧的新作,尽管我认为主人公 “她”的舞剧形象尚欠丰满,但这种运用不同色调的灯光和不同的表演区,将几个时代的人物组织在一台之上进行“超时空对话”的手法,倒也简洁、明晰,使人一目了然,颇有新意。可有的作品却使人昏昏然了:如在同一舞台空间里被“交响”着两组双人舞,而从剧情上看这四个人的关系是敌对的,绝不能相互渗和,可在舞台的同一时空中又互相穿插成一段四人舞,这就实在让人无法理解。由此使我想到,舞剧艺术是近几十年才在我国兴起的舞台表演艺术,我国的老百姓对这种形式还不甚了了,我们的舞剧要想有个大发展必须要考虑到舞剧艺术接受对象的现有水平,既不能落后,也不能太超前。首先要让观众们乐于接受,看得懂。当然这里所说的“看懂”,不是一清二楚,不是每一动作都让他们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舞剧是一种诗化的艺术,其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人体动作过程、人体造型、表情等等。以动态性、抒情性、虚拟性为其特征的舞蹈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舞剧对于观众是动其心,移其神,所谓“懂”,也就是意会、动情,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心神的感应。如果舞剧观众通过“意会”,产生心灵“感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懂了。
我们的舞剧一定要多样化、多层次、雅俗共赏,一定要争取多多的观众,只有这样,我们的舞剧在第三次浪潮中才能乘潮而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