毯子功课做为中国民族舞蹈演员的必修课之一,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三十年来,毯子功做为我国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为舞蹈剧目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一些演员由于较全面地掌握了舞蹈的技能技巧,并以其毯子功的特长成为舞蹈团体的骨干力量。可是,近年来毯子功越来越不受演员们的重视,在舞蹈演员的基本训练中,地位越来越不重要。在学校经过几年专业训练的学生当了演员之后,很少有人再坚持毯子功的练习,甚至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也不愿意再上毯子功课了。致使不少舞蹈团体缺乏技术较全面,又有毯子功特长的人材。
在实践中,以毯子功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优秀舞蹈剧目不多。有的学生觉得毯子功学来不易,但学会后用的机会很少。他们认为:“做为一个中国民族舞演员毯子功学得好坏无关紧要,因为毯子功学得好坏已逐渐不再成为衡量、选择一个好演员的标准之一。”更有的人提出了:“作为一个中国民族舞蹈演员是否还需要毯子功训练?”对舞蹈训练中毯子功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疑问。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既要端正一些同志对毯子功训练的不全面认识,又要看到舞蹈毯子功训练的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需要。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民族舞蹈演员究竟还需不需要毯子功训练呢?我认为是完全必要的。
从历史上看,我国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乐舞陶俑中,就有手倒立、后手翻、空翻等动作。它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宋以后,许多复杂的翻腾动作更与表演结合了起来。可见早在我国古代的舞蹈中,毯子功已是演员的训练内容之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戏剧中,毯子功不仅有高度的水平,有它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而且形成了一整套有民族特色的训练方法。戏剧是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之一,我们在借鉴戏剧训练方法时,毯子功当然也是我们要借鉴的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毯子功更为舞蹈增添了许多光彩。例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多次成功地运用了毯子功为舞蹈的表现手段。在“苦难的年代”这一舞蹈片段中,码头工人成功地运用了一个“台抢背”,一串“走丝翻身”,表现黑暗的旧中国,工人阶级被三座大山压迫的形象,在这里这两个动作用得非常合理,试想我们如果改用“台飞脚”、“串翻身”就表现不好码头工人被把头鞭打的形象。在“飞夺泸定桥”片段中,红军小战士的毯子功特技,用来表现炸毁敌人桥头堡,用得合理而贴切。成功地塑造了红军战士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在“保卫黄河”片段中,在“过人梯”时运用“弹板接翻腾”的毯子功技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片段中又成功地动用了“后爬虎”等动作表现水战,使整个场面既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又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建国以来最优秀的音乐舞蹈节目之一,它这么多次地运用了毯子功技术为表现手法。试想如果在这里没有了这些毯子功技术,整个节目一定会逊色不少。这说明了毯子功能够很好地表现舞蹈内容。
近年来也有一些很好地运用了毯子功来表现舞蹈内容的优秀剧目。如获得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的《金山战鼓》,就成功地表现了民族英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这一历史故事。其中梁红玉之子为母亲拔箭的“抢背”动作,就形象地表现了他心痛、忿恨、紧张的复杂心情。梁红玉在鼓上翻的“前挢接前挺”动作很好地再现了梁红玉在摇晃的战船上,技艺超群而又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由于毯子功的运用合理,激动了观众的心,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许多事实证明,作为一个中国民族舞蹈演员,不论男女,娴熟地掌握毯子功技巧,都可以更好地塑造舞蹈形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认识到舞蹈演员需要毯子功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毯子功的训练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我认为目前的毯子功训练主要是“小而精”和“学与用”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也是近来演员们和学生们越来越不重视毯子功训练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训练中,首先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贯彻“小而精”的原则。做为一个舞蹈演员毯子功训练的时间比较小,(每天四十五分钟已算多的了),教材的内容比较多。近来有人看到“体操技巧”运动的毯子功技术发展很快,也想追求那样的高难度,也想让舞蹈演员们都学会“四面筋斗”,即“前空翻”、“后空翻”、“侧空翻”、“转体空翻”。还有“后手翻”及“后手翻连接空翻”。正由于这种时间小,内容多,难度大的情况,演员们的体能多数跟不上难度的需要,致使很多动作不够娴熟,质量不高,往往不敢在舞台上运用,既使演员大胆运用了,看的人却为他提心吊胆,也就大大地削弱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中,激烈的情绪运用激烈的手段,热烈的情绪运用热烈的手法,毯子功的运用也必须恰到好处。所以我认为毯子功的训练内容不宜太多,但一定要在动作的质量和熟练性上下功夫。一些易于为舞蹈所采纳,而且对体能
要求又不太高的动作,应多练、精练,例如:“站提、高毛、吊毛、后爬虎、单蛮子、挺身前空翻、抢背……”等中高空动作。而大筋斗则娴熟、高质量地掌握一或二门。在训练时间不增加的情况下,动作减少了,同时再适当地加大训练密度,就可以达到高质量和比较娴熟的目的。当然舞蹈演员的毯子功训练内容,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方面我们应该很好地向体育界、杂技等其它艺术形式学习,加强情报交流和科学研完工作。
关于“学与用”脱节的问题,是当今舞蹈训练中值得深入探讨的大问题,毯子功作为舞蹈专业的一门课程,必须考虑到今后舞蹈发展的方向和其它训练科目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实的是毯子功训练的难度大,体能要求高,又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演员们熟练地掌握毯子功技术除了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反复琢磨之外,还要解决对于意外伤害的心理负担。当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在舞台上却没有机会运用,没有好的节目来表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能持久呢?在此我恳切地呼吁舞蹈的编导们,专家们多编一些成功地运用毯子功表现舞蹈内容的节目,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目前,在毯子功训练中搞一些有训练价值,又有一定艺术性的组合训练,也能为逐步缩短“学与用”的差距起一定的作用,它将使毯子功不仅是单纯的搞技术,而成为舞蹈艺术训练的内容之一,毯子功课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舞蹈艺术素养。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在舞台上运用。
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是舞蹈的生命。”我同意这种说法,但做为舞蹈演员必修课之一的毯子功怎能长期不要灵魂和生命呢?而且毯子功本身就是一种节奏感极强的运动。我国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就是寓毯子功于音乐之中的优美舞蹈,当然毯子功训练有一定的侍殊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相信它一定能同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必将为解决“学与用”的结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在考虑到毯子功训练的改革时必须要考虑到舞蹈的特性,舞蹈的毯子功训练应该姓“舞”。它应该区别于体操、京剧等其它艺术形式,应该与舞蹈的其它科目的训练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和舞蹈训练的其它科目一起逐步形成中国民族舞蹈演员的训练体系。
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使之赋予新的生命力,停止了改革就是走向衰亡的开始,舞蹈事业不能例外,舞蹈训练中的毯子功也不能例外。在此,我呼吁舞蹈界的同志们议论一下中国民族舞蹈演员的毯子功训练问题。为舞蹈演员训练的改革,为培养更多更好的舞蹈演员,为中国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