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转化成带有突出时代气息的时尚化民族舞,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它与艺术自身发展有很大关系。舞蹈发展史表明“1949年之后,‘新舞蹈’将自己的体系建立在中国艺术的传统、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文艺传统之上,又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作为其主要的表现方法”。那个时候的舞蹈坚守理性精神,主张表现民族共性、崇尚和谐优美、注重技术技巧、追求崇尚美学。中国现代舞作为舞蹈的“类属”概念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末舞蹈界经历了向西方现代舞技法和观念的大规模进军。90年代初,中国人意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由于创作舞蹈、现代舞蹈、中国古典舞蹈和芭蕾舞的迅速发展,中国民间舞蹈在多种形式、风格的舞蹈的竞争中,吸收西洋现代舞技法,融会贯通,深化民间舞的表演层次,确立了一条中国现代民间舞的创作道路。
其二,它是受客观社会审美文化影响所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果,既有传统审美经验的延续性,又有个人独特的新经验”。“喜新厌旧”是一种普遍的、积极的心理因素,它逼迫艺术家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从总体上看,对艺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运动着的艺术创作适应运动着的审美需要。人们在舞蹈审美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要求,既不是个人随心所欲,也不是少数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同社会集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关系。比如,1985年上半年那一股席卷全国大、中城市的“时代歌舞”(现在这股热潮已从城市推向农村,甚至有的农村也早已送走这股热潮了)恰似一阵突然袭来的狂风。所谓“时代歌舞”就是以迪斯科、霹雳舞或其它舞厅舞节奏为主要因素,配以流行音乐或歌曲编排的一种歌舞。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兴起,今天中国加入了WTO,艺术市场与世界接轨,在这个网络的时代,紧张、充满压力的现代人,喜欢通俗易懂的、带有时尚化的、视觉效果好的、节奏频率快的艺术来释放心情,调节紧张沉闷生活的生理所需,缓解紧张,来获得身心的愉悦。在这种客观的社会审美文化影响下,出现了符合时代气息的能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时尚化的民族舞”。
其三,它与世界性舞蹈文化的交流有关。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也是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的新时代。艺术家的交流也使人们对舞蹈的印象发生了改变。大多数有作为的舞蹈编导都受过双重文化熏陶,他们不仅学习过中国的编舞技法,还曾在外国学习过西方的舞蹈技法,在舞蹈教学中也体现多元文化。例如,我作为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毕业的学生,接受了多种舞蹈风格的训练:芭蕾舞、现代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及其它一些亚洲舞蹈。据《舞蹈》杂志资料不完全统计:“1995年以来,北京每年仅芭蕾舞的演出就是近百场,这些演出显然不止只是圈内人看”。从中不难看出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会贯通的历史。古今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经常发生,如辽宋文化、宋元文化、满汉文化。即从今日之希腊、土耳其来看,就随处可见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接轨的痕迹,今天土耳其的舞蹈中,就有南斯拉夫民族的、阿塞拜疆的、阿拉伯的、希腊的,甚至有古代东突厥人的舞蹈,它们全在一个国家的舞蹈文化之内“融合”了。又譬如汉舞的空前繁荣是先秦各种文化体系长期融合开出的奇葩,而唐舞的博大精深正是佛教东传、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交流结出的硕果。中国时尚化的民族舞随时代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新的规模,现代舞正以其独有的方式和强劲的势头向中国民族舞渗透。中国民族舞的时尚化蕴涵着多元文化,并是中西方创新观念结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强调“民族多样性”又跟上时代世界舞蹈前进的步伐。它通过广泛的吸收,借鉴有价值的艺术观念,提高舞蹈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舞蹈从内容到形式都更为丰富多样,注重舞蹈语言的“陌生化”和流畅性,来激起观众视觉神经的兴奋,引起注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最终达到艺术审美之真正目的。这是完全带有现代思想的中国民族舞的创作,以创新为核心的继承与变革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在主动性开放和多极世界的交往中,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汇合、交融出现了民族舞的时尚化,这融合是有利于民族舞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