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龙舞”的发展史及演变过程详解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舞则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代表着力量、奋发、开拓和腾飞。龙舞历史源远流长,龙舞文化博大精深,它经历了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由娱神到娱人的过程。它的影响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近至各少数民族,远至日、韩以及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在众多种类的舞蹈中,龙舞作为一种世界上长传于世的艺术形式 ,其流传之久,分布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其他艺术难以与之相媲美的。
一、龙之远源
“龙”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期部族不断融合的产物。龙是中国远古时期伏羲氏、女娲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氏、蚩尤氏等若干族团主要图腾的集合与延续,它的诞生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辽宁抚顺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文化遗址中有石块龙的出土,河南濮阳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文化遗址中有蚌壳龙的出土。“龙”是多种动物局部集合而成的复合型动物,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在华夏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融合,朝代更替,疆土的逐渐统一和确立中,龙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之一,成为华夏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不可征服、追求繁荣富强的民族精神象征。
二、商龙殷殷
商代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社会经济开始以农业为主。在商代甲骨文中关于舞蹈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记载已经比较多见。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明确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关于祭龙求雨的记载。在古人眼里龙是一种能行云布雨的神物,是云雨之神,掌管着雨水大权,因此“龙”理所当然的成了祈雨的主要对象。
甲骨文卜辞中另有一条“十人又五xx龙x田,又雨”的记载,这可以说是与龙舞关系最密切的记载,它提供给我们在商代可能有十五人舞龙求雨的祭祀舞蹈了。十五个人和龙连在一起,使我们联想到一排十五个人的长队舞龙的形象,卜辞给我们描述的无不是商人跳祭龙求雨舞蹈的场面。从种种考古资料和史书典籍上我们可以看出龙舞在商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龙舞不仅已经初见其形,而且用龙舞来祭龙求雨的场面已颇具规模。
就现存历史资料来说,商代的龙舞可以说是龙舞发展的成形期,它完全是一种娱神祈神的舞蹈表演形式,是龙舞发展史上的奠基时期。
三、汉龙汤汤
汉代是龙舞发展史上艺术性不断升华的重要时期。龙舞表演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汉书?西域传序赞》记载“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汉书?西域传》也记载“武帝……做曼衍鱼龙之戏,以飨四方之客。”其中所说的“曼衍鱼龙”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龙和巨鱼,由鱼变龙的假形道具舞蹈。据《汉官典职》记载“正旦,天子行阳德殿,作九宾乐,舍利从东来,戏于庭,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化成黄龙,高八十丈,出水戏于庭。”从以上记述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鱼龙舞是一个有舞蹈、幻术、布景相结合的大型鱼龙变换的表演剧目。整个演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场面宏大、视觉丰富,这种规模宏大的表演艺术无不需要演员在几十人以上,并且道具、布景和表演技巧等都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龙舞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舞蹈表演艺术。
这一时期的龙舞已不只是一种只用于祭祀求雨、敬神娱神的舞蹈表演,已经发展出一支专用于为帝王表演的专业舞龙队伍,这些专业舞龙人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专业舞龙人,他们已成为汉代龙舞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唐龙煌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繁荣。在唐代艺术氛围浓郁,中外交流频繁,这为龙舞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条件,翻开了龙舞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并出现了龙舞的新形势——龙灯。
在唐代诗人李约的《观祈雨》诗中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萧管迎龙”说明唐代继续承袭着舞龙求雨的习俗,并且配有了管弦乐作音乐伴奏,有了仪式性的龙舞。有唐代诗人张九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这里所说的烛龙,大概就是如今我们民间“火龙”的前身,诗中有“群灵鼓舞”“烛龙煌煌”的诗句,这时的龙舞因有了“烛”即“灯”一样的光亮而开始有了“龙灯”的叫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龙灯的记载。
据福建福州地区《三山志?七俗》记载“燃灯驰门禁止,自唐先天始,本州批准假今三日,诸大利皆挂灯球……又为纸偶人作缘竿覆索飞龙戏狮之象,纵市民观赏。”此中先天是唐玄宗年号,挂灯是挂龙灯,飞龙是舞龙。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舞龙挂龙灯在唐代已是相当普遍,并且国家准假三日以示提倡,这时在民间舞龙不只是为了祭龙求雨,已经成为民间庆祝娱乐的一种方式。
龙舞在唐代政府的支持下,可以说是发展迅速异常纷呈。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致使龙灯的出现也可谓是理所当然。
五、明清多彩
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促使龙舞在城市娱乐和农事祭祀中的种类、样式和表演形式不断的丰富和多样。
明代统治者每年从正月初八到十七总要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在紫禁城东华门以东,夜晚张灯结彩,众多艺人表演杂耍、鱼龙舞等节目。明人薛蕙有“广场队队鱼龙戏”的诗句,这是个很好的佐证。
清代统治者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在正阳门外的琉璃厂设商品交易市场,适时表演各种歌舞。清人有“角抵互争雄,鱼龙变化工”的诗句。明清两朝在诗文中关于鱼龙表演的记载已是比比皆是,足见龙舞当时的表演繁盛。
明清统治者对龙舞的推崇,促使龙舞在民间大放光芒,使龙舞在品种和表现技法上更加丰富多彩。即使在清末宫廷龙舞已经失去往日生气的时候,民间龙舞依然是生机勃勃。清代民间的龙舞已是烛龙、纸龙、布龙、竹龙、草龙、火龙、高跷龙、九接龙等样样都有,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这无不说明明清是中国龙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是龙舞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六、海外流传
龙舞原是起源于汉民族的舞蹈艺术,它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其他少数民族运用和吸收,在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龙舞的流传也是数量不少的,如:苗族、羌族、侗族、白族、瑶族、彝族、藏族、壮族、布依族、阿昌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不同形式的龙舞流传。此外中国龙舞还逐渐流传到日韩等国。
在美洲大陆的印第安玛雅文化遗址中,也有龙文化的标志。(考古发掘的各种资料证实,印第安人是中国古先民从距今一、二万年逐渐到中国唐代的移民后裔。)在墨西哥阿斯特克文化时期,特奥蒂渣坎城的高大建筑废墟中所有遗留的排水系统通道口的虫八蝮石刻饰物,与中国古代建筑排水道口的虫八蝮石刻饰物相同。而中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背驮重物的赑屃形象,几乎贯穿在中美洲印第安部落文化的各个时期,在同一建筑废墟中还保留了“一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印第安青年男子,双手持‘神杖’‘灯笼’状的戏龙道具,正指挥巨龙表演‘游龙嬉水’舞姿的《龙舞》画面”。
龙舞文化流传之深广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斑,龙舞文化的影响能够波及到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交通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可以算是个奇迹了。
总论
纵观龙舞的发展史和演变过程,它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龙舞起源于远古,形成于殷商,升华于两汉,创新于盛唐,繁盛于明清。
龙舞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龙舞的表演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群众很自然的会把对生活的新认识和时代精神融入到龙舞表演之中,富有生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使龙舞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大大增强。龙舞是依存于中国的传统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在中国工业化不断加深、农业经济已失去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龙舞表演已经完全成为群众娱乐性的表演形式,成为人民群众表达愉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此外龙舞的表演已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许多龙舞表演队伍,在有经济实力的财团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一支商业化舞龙队伍,使龙舞表演成为与文化交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的商业演出活动。古老而又具有新意的龙舞,已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大放光彩。龙舞与旅游、商贸的结合,不仅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得到显着的经济效益。因此说;“中国的龙舞时刻孕育着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