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多世纪来,艺术与人类各个领域的事物发展状态一样,可谓“天翻地覆”;但同时又由于艺术特殊的本质存在,其特性、归属性和承载性及人文意识上的发展之裂变,更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简言之,这样的状态存在就是集聚了最本质的原理,艺术的创新本在。然而,要通过艺术教育包含对创新精神的培养,自然就不得不研究培养的方法,那么,寻求创新之源及关系,能看到这一事物内在的真实性以及对这一事物极易隐藏、被忽略的认知,我们就将换来培养的方法。
一、艺术教育与创新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我们通向真诚的驿站,只要我们能到达这个驿站,创新似乎就是这个驿站下的一片魔力场,便会有各种各样的景象在无限变化,让人们无法拒绝的追寻其中。这是人对艺术必然本在的追从,也是艺术给人必然的实惠以及创新与教育之间微妙的关系。
(一)艺术似天使下凡
艺术不同于其它事物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它的真、纯、魅。其真、是由情感的善解为基础,情感的深厚为条件,情感托着想象为运作,由直接、敏感、坚守为联系性而生成。其纯、是由性趣的本色为基础,童心为条件、执着为运作,由好奇、诚实、完美为滚动性的筛选。
那么,其魅呢?它就是由前两者的存在和孕育得出的样子,它是人类智慧,以不断变化的神秘、美丽、奇特及深邃为面貌,它能代言人精神层面的多层需求并归结在一个理想、渲泄、安抚和激扬的样式中。同时,它让人们陶醉满足再给人们一个支撑,让你第二天早上起来精神备至,揣着战胜现实困难的勇气,得以解决问题的招术。这招术:其一、供你精神意识,比如,“想通了、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没有想通的人;看淡了、退一步海空天空;真爱吧,彩虹万里牵手得。”其二、供你构建力量,在你任何一处、一时、一事需要力量相伴时,它总会在你身边成为你自己。
这样的东西,怎不魅?这样的东西谁不要、又怎么会丢弃呢?这就是艺术的特质,它似天使下凡,老天给了她细胞,人类精心的养育起她,待她长大——带着人们在世界游玩,在心灵翱翔,又回到社会开仓放粮,受惠于民。
(二)教育让天使住下
人们都知道或都认识到艺术和创新的紧密关系;人们也知晓艺术教育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必须要关联的;人们甚至会追问是艺术带来了创新、还是精神带动了创新,或又是教育主使着我们去追寻……
这似乎好像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让我们无法得以唯一的答案。其实无妨,我们都知道它们的存在和用处,故而,我们就让它们牢牢地合为一体,彼此就是彼此之有。我们只需关注好方法来怎样地一个养好鸡、护好蛋,并要分发给人让人吃了它能更好的养鸡,但还要牢记更多的鸡蛋才能有鸡、蛋源。这是一个生物及生物链的规律,我们不得干其不符合规律之事。
在此,不就艺术的历史进程为角度,只是从当下这个范畴感悟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后的创新精神。当真正地走入当下时,艺术似乎只能成为人们要在寻问之中的窥探,各式各样的艺术主义、理念和做法,必然也不得逃脱教育的干系。艺术教育何以培养出创新精神,其样式的结果,也只能体悟于构成在一个窥探之中,真可谓“不是我不知道,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快”。
天使,在那个时间来了,天使还能住下了吗?其实,天使就是天使,她只能在世界、心灵和天地间流动,随着时间变化着、飘然着,能住下的是那个天使下凡的举措、内核,承载着人类精神的诉求在与时俱进中。所以,艺术,就是人类的“感应器”,它非常敏感、多情地述说着人世沧桑的经历感受,并转换消化加衍化的能量,成为走出心灵深处探问于世界的评论者;艺术,就是人类的“温度计”,它非常真实、悲悯且有激情、煽情的构成异样化的生命形态,成为它绕世界转,世界随它看,转而成了大制造家;艺术,就是人类敢爱恨的“搅拌机”,把沧海桑田的各种主意和意识,成为自身最能融合又最可演变、最能表达的提炼出关切之觉悟。
二、撩开创新之身的潜规则
拉回到一个最原始的角度看待,你会承认人类生命的第一形态状态便是一个动相,这个动相又分为不同的走向及包含,习惯上人们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其实不管是静态于内部的动还是形态在外部的动,这只是人类的分工不同。诚然对艺术,却很难把它归于前者或是后者?其实就正好说明了一个特性及规律:艺术及艺术工作者,是最大可能地占用了这两者及对这两者的充分体现和实践,同时从中可以看到更深一步的存在,那就是创新之动意、动向、动能的基础以及必然由此开始和强大的后盾空间,都是由动性润滑在行的。
(一)于动的人类本质
我们在艺术、创新,艺术教育得到创新精神,以及为此关联的进程关系,提出及需关照“动”,并把它安置在整体盘中的几个基础环节有这样几层概念:
第一、动于内在。它是对诱惑本在及潜酝酿而言,它是人对艺术的需求、艺术对人的吸引,顺着是就一种艺术向往,有了向往,人就会去尝试,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最大成分就是想象,漫无边际的存在让想象自由并以自圆其说的状态给想象添码。然后成为一种景象,或是能更上一层得到一种“境”,这个境的存在,可以说是艺术状态潜在了。这其中创新的实质及价值暂且不论,但起码是有精神存在的,否则就必然夭折。在这样的内动下,人就一定能兴奋起来,调动着活力、体会着美的感觉。那么,艺术教育之状态,首先就是要给、多多地给这样一个空间让人们尽情精心,还要给出很多的时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让人们酝酿、自作,而不得多以提示、纠正、强制等文化性在进行所谓的帮助,这实乃是干扰这个空间的存在。
第二、动于身体。这是最为行而下的方针和运用,它是就艺术特性和创新可能的潜在能力运作出一个最简单、直接、易得的途径,它通过本在的身体制动撞击心灵,又通过本在的身体之动撩拨了心机焕发人的活力。其中会给人带来几种感觉和感受:其一、舒服及爽感。人这个具有活力的动物是需要不时的动弹自己的身体,让其兴奋、出汗、舒展、轻松,就能缓解身体的疲倦,沉重、僵硬,然后必然换来精神,这就能还击心理的淤积以致放下很多不必背上的包袱。之后,人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现更多的感受和感觉进而扩大人的精神度,它是单纯的为精神而来又为精神服务,从中也能窥探人心灵的“物”需,它就是对人深层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照。其二、身体感觉引发认知。在对身体的动中有一个明显地如果不在其中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那就是身体的感觉及感觉度。人们在生活中一系列对身体的感觉、感觉度一般都由外部环境所致,比如温度、气候等。当然,他人的态度和言语如对己没有友善性和肯定性也会造成,不过它还是由外部带给心灵丢在身体上的不舒服,是由外部环境、现实、社会串来的。然而,由身体动传导,它更多地会指点、直达心灵的精神层及精神之元神来让人暂时回归原始,把人的原始性的信息激活,变得单纯,纯净,可以暂时丢开现实的烦恼和功利的纠缠,让心灵不被压抑并浮出来活动,凸显人在精神层面的存在和优势。动身体能让身体告诉人的身体存在的深度,这个深度其实就是对身体本身的感觉,同时又是通过这样的感觉引发心灵存在感及意识性的存在,其下自然会成全人的创造力,创新也会随之存在。
第三、动于行动。我们需要有意、有计划的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人能在具有精神性和艺术性的行动中,它不总是局限在舞台的艺术表演或是构成某种艺术上的技术专长,而是动在各种行动中培养具有良好行动力的人。这个行动的概念,其一、是对待事物的方法。就学习技能而言,并不是只有理论和磨练功能,而还要涉及于参与、尝试、探讨,甚至反叛。这样的反叛空间存在,能让逻辑得以培养和启发理性,创新精神也可能存在,起码是在培养着。就知识学习而言,它在于扩大和改变单一式的学校课堂,让课堂的环境及地点多种多样,比如,博物馆、观察性活动、参与性活动、救助性活动等,甚至是对知识认知的态度以及对不无不在的知识源的乐趣和猎取。如果人总是在行动,总是在有意的有方法的让自身的行动力存在及深入提高,在这样的经历及途径中人的感受力在变化,人的精神度会不断认知和被确立及增长,人的创新能量更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行动被引发,创新精神也会在其中被潜移默化的培养。
第四、动于需求和使命中。动在这个层面,就是人类的精神自觉和常态化了。我们总是要不断的发现需求以及怎样的面对需求,然后是怎样地一个得到需求,而最终的那个“得到”来自人理性的取舍以及锲而不舍的追求直到结果,随之精神层面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带给社会安定和进步。动在这个层面,人们就会认清和关注使命这层意义及性质,由此,精神层面才会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对社会的责任于良性的和谐发展中;由此,创新精神才能够得着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及人类进步的意义。反过来说,动在需求和使命中,就是能对艺术教育的职能及价值的确定及反省,否则,既使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及能量的人,依就会走向反面给人类带来灾难。遏制这样的存在,就是让教育的培养旨在善心、善意中善行。故而,让动在需求和使命中,就是要关照创新精神的归属。
(二)探心寻境精神志
进入当下,人类的无限创造带给人们无暇选择,艺术教育,也许重要的并不在于让人疯狂的创新再索取,而可能在于让人们在其中归于理性又不失人性,让人们动用创造力却又为能让世界平和及平衡,使人们在天、地、人之间享用并能生机无限。那么,人在这个时间下的创新精神是需要有的放矢、需要深层思考、更需要对人性深度的关怀。
在纷攘及物欲横流的当下,艺术、艺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之关联及状态,只为探心寻境精神志。形象的比喻好似,构成为一个“袋子”和一个“绳子”的效益。前者,好比艺术终于走下神坛趋于了大众性,人们对它的占有权、参与权和利用权都在上线及全能中,它把人的心理、生存、位子、经济、社会统统的放进去,并随意的打开、增减和受用。打开的,或许是那些已有的建立于传统状态;增减的,或许是对传统意义的涂鸦;受用的,或许是人类当下的泛心理之情、之幻及对艺术的解读和艺术为己的服务。后者,好比艺术终极的本性从未可能脱离人体,它把人性的归属和生命的存在,从意识到想像,从情感至认知,从渲泄转消亡,最终之精神方式和人性需求,被系在这个时间下的创造并直接挂在人的心灵活动以及生存环境的关系下,碰撞出的一切被一次次的拧成和拧长并牢牢地系在“袋子”上。
当要窥知“袋子”和“绳子”之间的关系时,便会发现绳子是系在了袋子上的而它又是为袋子存在的,袋子里的东西多了,绳子就系不上了或系不紧了,袋子里的东西会掉出,反之就会放不进去。到底彼此之间谁会被于谁?谁不在于了谁,其实就是一个配套及协调的存在,而这样的一种存在,我们就视为艺术教育的存在和效应吧。
当然,这里指的艺术教育是介于两种状态,即直接和潜在。前者大指在受教育年龄阶段的人,后者大指教育者以及人终身被教育的客观,只是前者更为直接、必须也及被动;后者更为主观、主动、隐藏,其结果去更为教育值和受限值。也许,我们更要意识到后者的影响力和本在性,我们才能看好、用好这个袋子及绳子的配套和平衡乃至意义。见远者,不管是圣诞老人关爱的行囊,还是阿凡提智慧的行囊,我们都能看得见;视近者,当下我们拥有的袋子及绳子能是怎样的一个行囊,装住又装下的是什么?
三、结语
人是有精神的,没有精神何其为人;人是要精神的,精神让我们得以勇气战胜困难,得以自信面对人生,得以踏实过好每一天。人是要提携和拥有创新精神的,它推动着世界的进程和进步,它是人类过程的必有,也是人类的向往至结果……那么,艺术可能就是推动于此的基因和机能,而艺术教育就是让人类的这一向往至结果——辅佐在一一过程尽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