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踏歌年代——汉代
一般而言,一个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对应的是政治稳定国家富足子民愉悦的年代,刘邦建立的汉朝为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后汉。西汉是继秦之后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自秦以来的各种集权统治制度,并完善了各类政治纲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汉代民间歌舞也由此蓬勃兴盛起来,自东周以来,“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舞蹈活动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出现了着名的舞蹈和舞人,在汉刘歆撰、晋葛洪辑的《西京杂记》即己出现:“戚夫人……在宫内时尝以弦竹歌舞相欢。十月十五日,相与踏地为节,歌赤凤凰……[1]”足见当时的民间歌舞盛况空前。历史文物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都证明:汉代有编排有序的群舞,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追求动作的整齐化一规范,立体感强。集体踏歌的形式被纳入其中,这个年代的踏歌已不再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自发的组织表演,而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踏歌”,砖石中长裙曳地,着大袖窄口舞衣的女子们,附和着节奏整齐的踏地舞蹈,可以说是踏歌的一种艺术性的升华与发展。此时期尤为着名的——汉代石寨山滇王墓鎏金舞人饰扣,汉代石寨山滇王墓铜铸贝器盖舞人图,清晰地诉说着汉代西南滇国的“踏歌”形式:整齐一致的舞蹈动作,环状的行进方向[2]。
可见踏歌不仅仅只在中原时兴,遥远的西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踏歌”的历史,不过有了自己的名字——“打歌”,仅从名字看,发音或许是因方言变异所致,因为经过后人研究表明“打歌”其所指正是中原之“踏歌”。同理,以“踏歌”为证,我们可以推断出,古老而神秘的滇国曾经亦是一个辉煌兴盛的时代,从文物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人们脸上的喜悦之情,他们快乐地围圈而舞,明显的动律特征——“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