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的鼎盛之时——唐代
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它如盛开的百花,植根于广阔、深厚的各民族乐舞的沃土之上,枝叶繁茂、万紫千红。南北朝时期各组乐府乐舞的大交流、大融合,正是唐代舞蹈艺术之花生长的土壤;唐代社会的兴盛强大,是舞蹈艺术之花盛开的良好气候,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高峰。由于政治局势日趋稳定,军事力量强大,经济繁荣,唐王朝与域外交往的频繁,也为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舞蹈的繁盛提供了条件。当时,舞蹈是人们乐于欣赏的表演艺术,又是人们用于自娱的极好方式。“踏歌”当属最佳自娱表演宣泄情感的上乘之选,在社会中广泛流行,每逢传统节日举行大庆,都有大规模的群众舞蹈活动遍及城市乡村,几天几夜歌舞不停。人们手袖相连,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令人心醉,是人流连忘返。“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刘禹锡《踏歌行》),《旧唐书.睿宗本纪》卷七:“……上元日月,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李白《赠汪伦》中也写道:“李白乘舟将欲引,忽闻岸上踏歌声。”唐代曾多次由宫廷组织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踏歌”场面之壮观、奢华,令人惊叹。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踏歌”队伍。除上千宫女以外,又从长安、万年(今临潼)两地选出千余妇女,衣罗绮锦绣,饰金银珠翠,在灯轮灯树下,踏歌三日三夜。[2]”以上诗句和描述足以证明唐代辉煌的踏歌时代。那时的踏歌有未加工编排的自发性的群众踏歌表演,也有经过精心编排的集体舞蹈表演,可以说,这一时期不仅仅是乐舞的鼎盛之日,也是“踏歌”这一舞蹈形式发展的鼎盛之时。而踏歌鼎盛的背后,更反应的是国力的强盛,同时象征着一个富足、开放、繁荣的社会,也象征着一个安定、和谐的民族,更象征着质朴、喜悦、倍感幸福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