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人类在群体中生活,在共同的劳动中获取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在共同地域中生殖后代,繁衍种族。既有群体生活,就必定要交流思想感情,用手势和其它形体动作,来辅助简单的发音,配合说明初级阶段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劳动既塑造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人体,培养和发展了原始人类创造舞蹈的智慧才能,又提供了原始舞蹈的语言——动作,陶冶了原始人类的舞蹈审美兴趣。这样,人类就从狩猎、采集野果及挖掘植物茎块等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动作中,从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形体动作中,孕育和产生了舞蹈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
我国古代称上身肢体的动作为“舞”,下身的肢体动作为“蹈”,配合起来称为舞蹈。从现代意义上说,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来表达审美感情和反映生活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它通常表现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以单独或者若干表演者通过持续绵延的动作过程和不断变化的队形场面,结合音乐和其它物质手段,在动与静中显示姿态,塑造艺术形象,表现舞蹈家的审美意识,激起欣赏者的美感。实际上,原始舞蹈是劳动生活的模仿和再现,但不是对劳动生活的机械模仿,或对生产行为的简单再现,而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人类在极其艰难的劳动中,由于某种得失和感受,使感性强烈到用语言、咏叹、歌唱都不足以表现的时候,往往会即兴发出呼声予以表达,用相应的动作予以重现,通过击打劳动工具予以加强,这就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了生活,产生了最初的舞蹈创作。
如《毛诗大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或如《乐记》所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从“声相应,故生变”来看,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起来,再拿干戚羽旄跳起舞来,就叫做“乐”。
这里,所谓的“乐”,一般都指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总体。由此可知,头上饰着羽毛,手里挥舞着牛尾,一边引吭高歌,一边用双足踢踏跳跃,就成为舞蹈的原始形式。由于人类幼年思维缺乏抽象的概括能力,当需要表达某种情绪时,必须借助语言、动作和音响等的直觉印象相互配合,才能比较清楚、完全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人类社会初期,舞蹈、音乐和诗歌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
原始舞蹈是先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集体活动,我国古籍《尚书》中所谓“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描写人们狩猎归来,欢乐地聚集在一起,模仿兽类动作而起舞。
人们发现,在敲击石片的同一节奏中,大家在一起舞之蹈之,可以从中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集体力量,以及达到彼此交流感情、抒发欢愉和倾泻郁闷。同时,人们还相信,通过舞蹈可以获取更多的鸟兽和产品,这就有了表现狩猎、采集和传授生产知识的劳动舞,如伏羲氏的《扶来》,神农氏的《扶犁》等。
我们知道,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同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原始舞蹈作为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形成中的艺术,以原始人类劳动生活为最直接最基本的表达内容,它除了和其它艺术一样具有萌芽的文化娱乐性质以及审美作用外,在鸿蒙初辟时期最突出的是带有明显的物质功利目的和实用意义。
诸如传授劳动经验、祈求丰收、繁衍氏族、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组织训练武士、庆贺战斗胜利、进行历史记述、开展传统教育、歌颂英雄、祭祀祖先、反映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防治疾病锻炼体质、保健养身等等,而在以后的发展中,随着生活范围的日益广泛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舞蹈的抒情和审美特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以《诗经》为例,就其原来的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指《诗经》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和伴舞。而《史记》中也这样谈到舞蹈与诗歌的关系:“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诵之音”。这些说法虽尚待探究,但是其中折射出的音乐、诗歌与舞蹈的密切关系的确可窥一斑。而且古今中外有不少大诗人的优美诗篇,都是通过对舞蹈的描述和赞扬来达到它的文学诗意美的。
如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把霓裳羽衣舞描绘的有声有色“……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细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诗人通过文学语言,把舞蹈艺术美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腻。现代诗人艾青有一首《给乌兰诺娃》的抒情短诗,副标题是“——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写得绘声绘色,优美动人,“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主要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武术、体操等因素,正由于这种综合,才更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艺术自身的表现力。在诸种综合因素中,文学与音乐显得尤为突出。舞蹈理论家在谈论舞蹈起源时,大都认为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生命力外化为人体的有节律的动态造型艺术, 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中,对生产、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对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在《乐记》中有一篇《杯盘舞歌》,就是在跳舞时唱的,其对伴酒功用和舞蹈动作特点做了形象的描述:“晋世宁,四海平,普天安乐永大宁。四海安,天下欢,乐治兴隆舞杯盘。舞杯盘,何翩翩,举坐翻覆寿万年。天与日,终与一,左回右转不相失。筝笛悲,酒舞疲,心中慷慨可健儿。樽酒甘,丝竹清,愿令诸君醉复醒。醉复醒,时合同,四坐观乐皆言工。丝竹音,可不听,亦舞此盘左右轻……”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尽管舞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相当多的民间歌舞仍然深刻地说明着舞蹈与文学是密切相连、相伴而行的。
许多音乐美学家都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尤其结合着丰富而生动的诗歌,使得舞蹈更具有感染力。以唱遍大江南北、唱响神州大地、唱出巍巍国门的《龙船调》为例,就是劳动(年轻艄公摇船摆渡)、身音(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情感(妹娃的渴求——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艄公的应答——我来推你嘛)的自然结合。这一男一女,一唱一和,妹妹在上船后随着那船一上一下的跌宕,在“稳着, 稳着”的乐声中,男女双方的舞蹈开始了,一曲《龙船调》下来,从音乐、诗歌到舞蹈,无不精彩动人,看后使人深感叹服。
建国后,曾有不少类似脍炙人口的舞蹈佳品,如《荷花舞》、《葵花舞》、《丰收歌》、《洗衣歌》以及《再见吧,妈妈》、《送别》等,都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诗词的意境感染了广大欣赏者,使人们得到了舞蹈艺术美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诗词美的熏陶。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的《就义歌》,当革命者拖着沉重的镣铐,艰难而悲壮地奔赴刑场时,“旷野”回荡起“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的高亢歌声,使英勇就义的烈士们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深深地感染了观众的心灵。
还有一些情绪舞蹈与诗歌一样重在抒情,主要以情感变化起伏来结构作品。我们知道,中外很多着名的大型舞剧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如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伤逝》、芭蕾舞剧《祝福》等,还有像柴可夫斯基所写的《胡桃夹子》,这幕芭蕾舞剧就是取名于霍夫曼的作品而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舞蹈与文学的紧密和合关系。舞蹈《刻简》中,一位中剑士兵在车辕从他身上碾过的时候,他没有死的恐惧与悲哀,反倒想到家乡的高山流水、桑田美女,让家书竹简成为他梦幻的翅膀,把他带入到和平宁静、自由自在的田园,这样的处理,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审美感。这样就把舞蹈中的人以及了解剧情的局外人都能带入到一个自由想象的人文世界里,诗意与舞蹈连在了一起。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把人导向自由。这里说的自由,不是法学意义上的自由(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人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而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由(超越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创造性地掌握和支配着客观事物的必然性,实现了个人与自然、社会与某种精神的高度统一)。再有,一组《黄河大合唱》,唱的是滔滔黄河,表现的却是伟大民族,显示的是勃勃生机,给人的是无穷力量,拉纤也罢,摇橹也好,劈波也罢,斩浪也好,中华儿女一往无前,展现出要与侵略者一决雌雄的气概,誓死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音乐舞蹈之中文学性与舞蹈性的完美结合,成了这部音乐舞蹈最典型的特色,不仅具有感人的力量,而且还具有震撼人的美感。舞蹈之美,不能只停留在音韵、旋律、舞姿、情绪诸方面,要深入到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手段,而要深入到目的,否则就只能审视到它的皮毛之美,而没有审视到舞蹈之美在于把人引向自由、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以说这是一切艺术的落脚点和归宿。
着名诗人闻一多曾指出:“诗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这也就是说,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正如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语不能表达出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而且具有比语言表达更多的可以想象的因素。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如此,舞蹈与诗歌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舞蹈与诗歌是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也是最为有机结合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综上,舞蹈及一切艺术的审美和人类文明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社会的文明都表现在真善美这三方面,而这三个当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按照这个整体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对舞蹈以及一切文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目的。实际上,对于追求神韵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舞蹈还能够让我们看到“象外之旨”的一面,这都体现在舞蹈表现所外溢的诗韵、意境中。我们通常对一个舞蹈作品要求富有“诗情画意”,或者“笔尽而意无穷”;在赞许一部优秀舞蹈作品时,形容它是“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这些“诗情”与“画意”都是舞蹈中文学因素的外延。凡是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往往都具有诗的特质。所以,我们在欣赏舞蹈时,常常感受到一种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韵律,进而体会到舞蹈就是一首立体化的诗,折射着生活中一切美的特质。可以说,舞蹈是用动作写诗抒情的,让人们通过舞蹈形象来感受情美的魅力,而这种有机的统一正是美的源泉。从这个角度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与文学关系的真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