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回族舞蹈家们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中辛勤耕耘,努力实践着舞蹈的形象塑造和形式创新。在热情善良、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特征中形成了富有激情、敦厚朴实、细腻深沉的回族舞蹈艺术,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在全国少数民族单、双、三人舞蹈比赛中,河北的《沐浴》、宁夏的《汤瓶舞》,便是取材于回族人“净洗”这一特定风俗的舞蹈。作品把“净洗”中“倒三把手”、“洗肘”、“抹头”、“抹耳”和民族生活中的“接都哇儿”动作夸大变型,从而产生舞蹈的主题动作。这些民族的特定语汇,作为舞蹈的典型动作,营造了神圣、静谧、崇高、庄严的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了回族舞蹈的形体表现和动作语言。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两个舞蹈作品中,均被强化了的不同区域的表现意识。《汤瓶舞》采用的是西北“跳花儿”的民族风格,《沐浴》借鉴的是河北“武术落子”的动作韵律。它们分别从区域的母体动作中,抽离出适合于回族舞蹈创作意念的形态、韵律来编舞,将区域民间文化为我所用,也就当然地拓宽了回族舞蹈的动作元素和表现手段。
历史上,回族由于征战、经商、逃难、迁徙等原因分散于全国各地,在以“小集中”的形式被隔绝于不同地理空间、文化环境中时,面对外在文化极强的撞击和渗透,必然会形成回族民族文化的一体化和区域特征的多元化。这种回回民族地域上的多元化和文化上的一体化,应该是回族舞蹈的美学品格和丰富多彩、多元的重要特点。但是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包括舞蹈的创作者)往往把宁夏一带的回族民间舞蹈当成了回族舞蹈唯一的样本典范。虽然在实际理论中,并没有哪位舞蹈艺术家、理论家如此明确地表示过这种观点,但是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中却成了不约而同的思维定式,由此而来的推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制约了回族舞蹈的创作与繁荣。局限了回族舞蹈多元、多层、多方位的发展。使回族舞蹈创作无形中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窘境之中。明确这个概念,可以使今后回族舞蹈的创作有更充分的实践根据、自由的创作余地和并依据可行的参照,使回族舞蹈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轨迹、回汉交融的区域特征和当今舞风的时代走向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