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的音乐,包括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曲、为舞蹈伴奏的锣鼓点和花鼓歌三个部分。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逢农闲和年节时,人们敲锣打鼓聚集在一起,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锣鼓会是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锣鼓敲打声,给人以鼓舞、欢欣,带来了辞旧迎新的热烈气氛。花鼓灯用它来做伴奏,增加了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增添了浓郁的淮河地区的艺术特色。为舞蹈伴奏的锣鼓点称为坐场锣鼓,基本上是《十番》、《十八番》等成套锣鼓点。演奏者随着演员的感情、步伐、舞姿的变化,以轻重疏密的锣鼓点来表现角色的感情和舞蹈气氛的变化。伴奏乐器有:花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大锣、大镲多打在重拍和煞尾音上,增加强势,表现舞蹈的停顿及段落。音色独特的小锣,其叮叮之声在空拍出现,使花鼓灯增添了美妙的乐感和欢乐诙谐的气氛。
花鼓灯的锣鼓曲运用“闪板”、附点和休止符,使节奏显得活泼跳跃,加上“闷锣”、“压鼓锤”、“闷鼓”、“敲鼓边”等技法变化,时而轻如细语,时而喧闹如潮,在演奏上别具一格,在为舞蹈伴奏中发挥了很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