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漫长的岁月,积淀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中国古典乐舞文化这朵圣洁美丽之花。这美丽的花需要传统之根为其持续输送养分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根正是悠久深厚的中国历代乐舞艺术中的文化传统。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古代乐舞内容与文化精神真实了解的基础之上,一旦中国古典舞抛离了我们的古典乐舞文化传统,意味着它在世界舞蹈之林也将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
要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需要探寻中国古代舞蹈的整体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各个阶段具代表性的乐舞作品。叶宁先生曾指出:“继承古典舞蹈传统不仅要研究我国舞蹈发展的历史,同时必须要研究每一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希望史学家从已经得到考证或尚待考证的历代舞蹈作品中,帮助我们肯定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从内容到创作意境方面加以阐述分析,启发我们更多的联想和构思,然后根据文字图片音谱等史料,把失传的作品复活起来。”可见,在中国悠久的乐舞长河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其发展的轨迹,还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
中国古典舞面临着在现代化的要求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大问题。这自然不是单凭文字语言就可以完全解决,而更有赖于舞蹈创作领域的实践。虽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持续的努力而有所创新,但必须是在继承与尊重古典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文化虽然在永不间断的变动中,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舍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
中国古典乐舞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进而成的,中间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必须在综观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体制、思维方式、文化审美等各方面之间联系的前提下,追溯古代乐舞的内容与变迁的轨迹。据文字记载,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独特的乐舞文化。黄翔鹏先生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三大段:即“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这三大段的每一段中又具体包含着许多不同审美形态的乐舞阶段,如果将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一一挖掘出来,分析保存在各时期、各艺术形式中乐舞传统的重要价值,通过它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和理解其间的面貌与演变,以总结出其中共性的东西,从而把握各个时期的舞蹈韵味和风格,对于创建全面完整的中国古典舞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到达真正意义上中国古典舞的恢复和创建这座山峰的艰辛道路上,许多舞蹈界的前辈们早已迈开了坚定的步伐。以唐满城老师为代表的京昆派从戏曲舞蹈入手,从现存的京昆戏曲身段中寻找动作灵感;以孙颖老师为代表的汉唐派则着眼于历史文化的溯源,以汉唐两代为基础构建中国古典舞。堪称舞蹈一派的主要有李唐身韵派、孙颖神韵派和高金荣造型派这三派,其中李唐的风格贴近宫廷戏曲,孙颖的风格类似古代民间,高金荣的风格依托西域风情。从悠久的乐舞历史宝库中汲取营养可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戴爱莲先生创作的《荷花舞》中的舞裙就与汉画像中的舞裙形象相似,这种汲取是以对民间舞蹈采风的形式进行的。戴先生在甘肃庆阳采风后,将当地的“云朵子”改编并定名为《荷花舞》。
要从悠久的乐舞历史宝库中去提取资源,除了借鉴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之外,我们更需要对中国古代乐舞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深切的认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发现,乐舞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表现层面,其中的古典文化精神与动作特征正是孕育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当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想抓住中国古典舞中的古典本质,必然要从这些宝贵的历史乐舞资源中去寻找灵感与动作,并且要逐一深入研究各个历史阶段舞蹈的动作特征。当这些各历史阶段的舞蹈作品被一个个整理归类出来时,相信我们会更接近中国古典舞的真正本质与内容。
与世界上基础强大的另外两种古典舞——古典芭蕾和印度古典舞的保存现状相比,我们会有自惭形秽之感,危机感应激发起忧患意识,我们需要的是在已有家底的基础上高瞻远瞩。“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历代优秀的作品以及古典文化精神的深厚基础,这需要坚韧的精神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在这个标新立异的时代,我们不缺“高、精、尖”的技艺;不乏能驾驭多舞种的“万金油”演员;不少各种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的手段。所以,在延续这样一个不仅具有特定历史内涵,同时其外延在不断扩展的学科概念时,固守传统的理念尤为珍贵。正如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的李正一先生所说“热爱传统是态度,发展传统是目的,扎根传统是手段。三者有机结合,才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