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指根据摇滚乐,并借助于摇滚舞创作的芭蕾。1960年代,摇滚乐风起云涌,摇滚舞应运而生,迅速地征服了青少年一代,并垄断了他们的文娱生活,因而自然地唤起了同时代芭蕾编导家们的兴趣,比如英国编导家彼得·达雷尔(1929-1987)率先使用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创作了《摇来滚去》(1963),表现出对青少年生活与理念的关注;此外,美国编导家杰拉尔德·阿彼诺(1928- )根据拉尔夫·霍尔德里奇的摇滚乐创作了《三位一体》(1970),灵感则来自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运动。当然,还有一些编导家使用摇滚乐,纯属是为了利用摇滚乐中节奏性的张力和爆发性的能量,以便为陈旧的古典芭蕾输入新鲜的血脉,并同时吸引新生代的观众群。
此后,使用摇滚乐与流行文化在西方舞蹈界则蔚然成风,而无论编导家们拥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比如英国编导家克里斯托夫·布鲁斯创作的《公鸡》(1991),便使用了早期“滚石乐队”的音乐,既抒发了自己的怀旧之情,也讥讽了1960年代的青年们那些过激的言行;又如英国新一代编导家麦克尔·克拉克(1962- ),曾经常使用“性手枪”、“堕落”等摇滚乐队的崩克音乐编舞,无形中流露出某种强烈的共鸣和互动;而乔弗雷芭蕾舞团根据美国流行歌星普林斯(“王子”,1958- )的13首摇滚歌曲,委约劳拉·迪恩(1945- )、查尔斯·莫尔顿(1956- )、玛戈·萨平顿(1947- )、彼得·普奇(1954- )共4位编导家分段创作的摇滚芭蕾《广告牌》(1993),则打破了该团的票房记录。不过,最为撼人心魄的摇滚芭蕾还是法国芭蕾编导大师莫里斯·贝雅精心创作的《生命之舞》(1997)——他在其中,不仅把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1756-1791)、20世纪英国“女王”摇滚乐队主唱手弗雷迪·默丘利(19??-1991)和20世纪阿根廷芭蕾表演家乔治·唐(1947-1992)这三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天才变成了当代人隆重祭奠的对象,而且按照不断递进的间隔节奏,将5首古典音乐巧妙地穿插于15首摇滚音乐之中,从而成功地将前者的优美空灵融入了后者的壮怀激烈,使我们最终置身于古今共融的理想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