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是1976年文革结束后创作的。文革期间,贾作光被剥夺了表演和创作的权利,这对一个充满激情的舞蹈家来说,无疑是被夺去了生命。经历了身心双重的创痛,压抑的冬天过去,蓬勃的春天到来,舞蹈家用最能表达激动心情的舞蹈作品来迎接艺术和生命的复生。
欢快的音乐中,一位蒙古族少女以圆场步快速走出,飘飘裙裾似清风掠过舞台。她不断地绕着舞台疾走,踏着嫩绿的青草,舒展着双臂,洋溢着内心的激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渐渐地,她停下来,深情地诉说。随着重心大幅度的后靠,慢慢地前倾,手臂从两侧远远地向前并拢,她在欣赏满目青翠的草原,接着,快速上步,右手按住左胸,轻轻地晃动头部,使人感到她心中的喜悦无限。她高高地吸腿,缓缓落地,力量踩人地面,那是她依恋的土地。激动之时,她挥洒双臂,拧转腰肢;深情之时,她款款俯身,脉脉扬臂远望……终于,少女以清脆的硬肩、绵延的柔臂、细碎的抖肩把牧民终于盼到春天的喜悦之感宣流而出。心之所想,身之所现,频闪的肩部抖动,如她快乐的心跳,跪姿上的身体横摆,如她陶醉的呼吸。最后少女慢慢站起,做了一个干脆的提压腕,好像飞向草原广阔的远方……
《喜悦》是一个ABA三段体结构的作品,采用了快板与慢板两种速度的音乐,细腻地表现出一位蒙古族少女对春天到来的心理感受,通篇充满了少女纯美情感的气息和草原的青草味道。作品充分发挥出蒙古族女子舞蹈上肢动作的特点,结合躯干部位的交错平扭及画圆,既使各个方向的舞姿、动态相互联系,拓展了运动的空间,又从整体上使角色的情感得以立体充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