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歌舞团大型舞剧《天祭》剧情简介 :
清康熙年间,康熙将爱女天齐儿许配给了蒙族科尔沁王阿密丹,但天齐儿却心系征西大将军鄂海,围绕着三人的感情纠葛演绎出一个女人为了民族和解,祈祝满蒙永结同好,共享太平而做出牺牲的悲怆故事。
没有对白、没有歌词的舞剧本来是比较难懂的,但是三位主要演员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完美表达了天齐儿、阿密丹、鄂海三位主人公的情感纠葛,让嘉兴观众看懂了这出舞剧。在回收的观众问卷上,对剧情和主要演员的评价,嘉兴观众都在“喜欢”一栏上打了勾。
电闪雷鸣中,一袭白衣的天齐儿静静地躺在祭台上。悲戚的箫声响起,鄂海在舞台上孤独地舞蹈着、旋转着,忧伤而悔恨;音乐骤然雄浑,阿密丹像展翅高飞的草原雄鹰,冲上舞台,一样的痛彻心扉,一样的追悔莫及。一个是征战无数的将军,一个是纵横草原的王爷,却在爱人天齐儿的灵前深情款款,柔情似水……
当阿密丹捧出染满爱人鲜血的“和”字,往事刻骨铭心,不堪回首。《天祭》讲述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故事。征西大将军鄂海平定准噶尔后凯旋,康熙女儿天齐儿仰慕鄂海,但康熙出于民族安定团结的大义,释放了蒙古王爷阿密丹,并以天齐儿相许。此后围绕三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演绎了一出情天恨海的悲怆故事。全剧主体分为四幕:赐和、和合、和变、祭和,一个“和”字贯穿《天祭》始终,并成为这部舞剧反映的主题。 “天祭,是蒙古族最高规格的祭祀,这是对以身劝和的天齐儿最高礼遇的歌颂。”《天祭》总编导门文元说,“这是一部反映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大型历史舞剧,通过不同民族人物的情感纠葛,书写了情爱背后蕴涵的民族和睦和团结之意。表现历史,不仅要表现历史原貌,还要着眼于当代的现实意义,写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歌颂祖国安定、繁荣、团结的局面,一个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各民族和睦团结。”
首场演出后,一名张姓观众对记者说:《天祭》讲述的故事曾有所了解,现场又有字幕解释,基本能理解演员的表演。而王小姐则感慨于民族味十足的蒙族和满族舞蹈,“舞台上有宫廷、草原、战场等实景,舞台灯光的转换又契合人物的心境,很能打动观众。”观众的话让记者想起演出前门导的说法:“我们这出戏剧情动人,通俗易懂。”果然所言不虚。正如门导所说,《天祭》的剧本文本比较朴实,整台戏没有过度的包装,一切形式都为内容服务。“舞剧首先要具备戏剧矛盾性,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并在不断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阿密丹比较勇猛、顽强、豪迈,代表蒙族人的性格;天齐儿温顺、优雅、善良;而鄂海比较勇猛,也比较狭隘。”
激烈的戏剧冲突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第一幕中,鄂海和天齐儿相互爱慕,但康熙皇帝出于“和”的民族大义,将女儿许配给蒙古王爷阿密丹。鄂海因此痛苦万分,内心充满了对阿密丹的嫉恨。这也为八年后的风波埋下了祸种。第二幕,天齐儿同样无法割舍对鄂海的情谊,在阿密丹的真情和父皇御书“和”字的感召下,终于接受了阿密丹。第三幕,八年后,天齐儿儿子的生日宴席上,因鄂海的到来,三人再起冲突,天齐儿被愤怒的阿密丹逐出草原,矛盾由隐而显,直线升腾。第四幕,在天齐儿归程路上,感情上各自受伤的阿密丹和鄂海在草原上展开一决生死的恶战,天齐儿用胸膛挡住了他们刺向彼此的利剑,血祭“和”字。积酿许久的矛盾最终爆发,全剧由此达到最高潮。尾声的处理略显平和,悲痛欲绝的康熙要杀阿密丹和鄂海,天齐儿的儿子捧出母亲的“和”字,恳求放过他们。康熙于是再次写下“天地人和”,祈祝满蒙永结同好,共享太平。“从因爱失和到因爱讲和,我们这出戏在表现爱的真诚外,还致力于揭示人性的本质、爱的本质。‘和’是这两者的精髓。”门导颇有体会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天祭》的音乐对剧情发展的推动和氛围的烘托起了很好的作用。音乐使用了蒙族乐器,在节奏、气势上达到了交响乐的震撼效果。观众吴女士对第三幕阿密丹一家其乐融融的三人舞印象深刻,她说,那一段的音乐舒缓而温馨,但她却隐隐从音乐声中听出不祥的讯息,一场风波即将到来!“幸福总是不长久,过分的安逸美好总令人心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