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人们物质生活的充足,必然拉动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提高,文化娱乐的迅猛发展恰如其分地填补了人们的这个需求。各大卫视台在重大节日更是不惜花重金聘请各界明星大腕参加综艺晚会的演出,尤其自1983年开始至今,每年中央电视台都必在除夕夜举办一场跨年春节联欢晚会,观看晚会已经成为百姓在节日中的一项必然参与的娱乐活动。在受众如此广泛的同时,晚会越办越精致,舞台的呈现手段由原来的写实演变成写意,进而到利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等各种电子机械装置营造出色彩斑斓和变幻莫测的舞台效果,以此来装扮和配合节目演出,达到制造视觉奇迹的目的,与节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相得益彰。但不论外表如何创新和发展,其内容永远得不到观众日渐飞速提高的欣赏口味。有人认为是“众口难调”,其实则不然,我们从晚会当中的一个细节就能够看出节目并非在稳步发展,那就是歌舞的伴舞设计和编排上依然在停滞不前,让人看后有种“伴舞的整体舞蹈动作犹如群体广播体操”的感慨。
例如,201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虎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宋祖英演唱,一百多位舞蹈演员共同演绎的歌舞《让我们舞起来》是典型的“机械性广播体操”,一招一式的舞蹈动作仅限上身两臂在进行上下左右的随乐曲而摆动,丝毫没能达到歌曲中传达出来的“舞起来”主题意蕴。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会说人家的舞蹈编舞设计之初就是让舞蹈演员用上身的律动来达到“舞起来”的目的。可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此伴舞的编排设计缺少层次感,一味地上身律动,尽管舞蹈演员也在歌曲当中经常进行走位变换,实难达到“舞起来”的主题意蕴,而且上身的肢体舞动又很难达到一致,显得特别凌乱,达不到应有的伴舞效果,甚至破坏了歌曲整体的气氛。
又如,王力宏、孙楠、容祖儿及余翠芝合唱的歌曲《相亲相爱》中的伴舞设计更加离谱,几十位舞蹈演员穿着犹如色彩斑斓的大浴巾一般的服装,在舞台上随着音乐而有序地摇摆身姿,舞蹈动作丝毫没有表达歌曲的内在意蕴,更加完全跟歌词内容不相干。难道《相亲相爱》是要“披着浴巾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裸裸地相对”吗?这样的编舞很显然是极其失败的。
一切艺术作品当中都是有其自身的意蕴存在的,不论是直白的存在还是隐喻的存在,伴舞不能为了单一的烘托气氛效果而展现,这样此项艺术绝不会成长或健康稳步发展。
其实,舞蹈是具有烘托和渲染歌曲意境之妙用的,它能强化和外化歌曲思想含义,能够给予观众赏心悦目的同时,辅助歌曲完美地传达艺术的意蕴,因而可以说,伴舞是具有能动力的艺术。可这个具有能动力的伴舞艺术却让编舞者“惨无人道”地设计成为“广播体操”,实在让人感到遗憾,更加为歌曲伴舞艺术感到担忧。
退一步讲,就算伴舞是单一地来烘托气氛,也不能没有新意。例如中央电视台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舞蹈《虎跃龙腾贺春来》,喜悦而热闹的气氛倒是烘托起来了,可二百多人的群舞中按照典型的少数民族分扮成若干组,舞蹈演员们所跳的舞蹈几乎是一致的,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式中没看出所扮演的那个民族的特色在哪里,反而好像是“群体广播体操的加速版”。
观众观看综艺晚会的时候,常常都感叹独舞如何如何好看,像舞蹈家杨丽萍早期的独舞《雀之灵》。它好看的原因就在于此舞蹈在编排上将其内蕴雕琢到了极致,舞蹈演员又能将舞蹈动作演绎得完美至极,因而才会使人赞叹不已。
当然并非所有的综艺晚会都是一无幸免地出现伴舞犹如“广播体操”的现象,还有为数不多的综艺晚会当中的伴舞还值得称赞和学习。例如,2016年北京电视台环球春节联欢晚会中张靓颖演唱的《木兰星》中的伴舞就很具有特色。首先,此歌曲是一首舒缓中带有浓浓的情思夹杂在里边,因此编舞者没有启用群舞,将气氛用具有幽远色彩的灯光来烘托,一男一女的伴舞者在半月形的月亮道具中完成歌曲里的浓浓情思的意蕴,舞蹈动作也用极具表演力的芭蕾舞动作来完成。在舞台上的钢琴伴奏之下张靓颖饱含深情地娓娓“诉说”《木兰星》的故事,另一边的两位伴舞者在外化歌曲的意蕴,加强感染力。在曲风转换进入主歌的高潮部分时,张靓颖又与仅剩的一位男舞蹈者互动地演绎歌曲,在高潮后的变奏处,舞台又一次为了配合推进歌曲的气氛而用升降台将其他作为背景的舞蹈者送至台上,此时的歌曲又一次进入更加震撼的高潮。在这里特别要讲的就是编舞者独具匠心地把作为背景舞蹈者用昏暗色调的灯光掩盖着,依然没有破坏之前独舞的气氛,演唱者又与独舞演员作为主体,舞台之上呈现了鲜明的层次感,为歌曲营造了非常有特色的气氛,因而伴舞者和演唱者达到了契合,将歌曲演绎得十分完美。这个成功的例子不难看出编舞者在编排舞蹈动作时动用了一切艺术手段,在各种元素的衬托下将伴舞设计的十分有新意,势必成功地演绎歌曲,达到展现和外化歌曲意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