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个不同的风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1 宗教与舞蹈
原始舞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度过了它的萌芽形成期。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极深,舞蹈本体及依存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变化也很大的阶段。随着原始信仰的出现而形成了图腾舞蹈、巫术舞蹈、祭祀舞蹈,到原始社会后期,已经是一门日趋成熟的艺术形态了。在我国,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出土。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它为我们展示了大约五千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
划分舞蹈种类的原则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择定的。既然我们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把握它的艺术发展规律,使舞蹈创作更加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在社会生活中起更大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采用从各种舞蹈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它们独特表现内容的方式、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不同方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等特点,来进行舞蹈类别的划分;同时,还适当考虑到我国舞蹈界长期流行的、约定俗成的一些用法。
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巫舞) 是表现宗教观念、宣喻宗教思想,进行宗教活动的一种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是宗教祭仪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我国不少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祭仪中,都有这类舞蹈的活动。如民间的巫舞、师公舞、帷舞,佛教的“打鬼”、萨满教的“跳神”等均是。 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抵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今天,我所要加以论述的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神秘色彩、并且除了我国,至今仍有许多国家保留的祭祀舞蹈——萨满舞。
2 萨满服饰与舞蹈形态分析
从多个记载与资料中可以看到萨满舞蹈的几个特点。首先,萨满舞蹈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不同舞者的舞蹈语言各有特点,而且萨满在整个巫术活动的过程中,“舞蹈语言”也是变化多姿,但无论是独、双、三或群舞,这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负责祭神的萨满师,他的舞蹈动作在画面中占中心的地位,也更有特点。在萨满舞蹈中,头部的表现形式比较鲜明,可以通过头饰、面具、头部动作和眼睛来表现萨满与神交接时的精神状况,其中头饰主要为羽毛和鹿角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原始社会中都具有某些通神的神秘色彩,而不是简单的装饰物;面具在萨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分为动物面具、神灵面具和图腾面具,通过这些面具可以影响面具所代表的神灵,而在舞蹈过程中使用面具不仅可以使整个舞蹈活动具有神秘的色彩,还可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
萨满舞作为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是中国北方诸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本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而日趋衰亡,但事实上它却以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的具体形式被保留下来,以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吉、黑两省的满、鄂温克、鄂伦春、达翰尔等民族的一些活动当中,看到较为浓厚的萨满教文化遗存对现实活动的影响。
萨满舞源自萨满教,是萨满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祛邪、治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萨满一词原意即为因兴奋而狂舞者,后衍为萨满教巫师的称谓。萨满舞表现出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内涵,舞蹈时,巫师服饰以兽骨、兽牙,所执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动作也大抵模拟野兽或雄鹰。至20世纪中期,在中国的蒙古、鄂伦春、满、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充满神秘色彩,主要舞段在表现神附体时的跳跃,这时鼓声急促,舞蹈激烈;有的萨满不断模拟各路神,如家神附体则表现某人的神态、举止,野神附体则表现熊、虎、鹿和各种动作。
现在依然存在的萨满舞实际上属于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萨满舞本身就是萨满信仰崇拜的仪式,也是萨满信仰的物质载体,它本身不是以艺术审美为目的的,它有其作为信仰崇拜仪式的职能,也有其固定的服饰、道具(即法器)。萨满舞的表演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是表演性质的舞蹈,它是以舞蹈、念词等为其主要形式的祭祀活动。它大多是由族人击单鼓、大鼓等为之伴奏,萨满(巫师)则身着具有特定含义的衣、帽,持不同神器,按一定的程序(祝寿、请神、神附体、送神等)边歌边舞、边走边唱,动作多为在和谐的鼓声、铃声当中跳跃、旋转。待所请之神附体之后,萨满会模拟各种神灵的姿势,实际上这一固有的程式也就完成了中国原始舞蹈当中所提到的“巫以舞通无”的过程。
萨满舞蹈的头部动作比较多,有摇头、抬头、仰首、左右侧首、俯首等,让人可以感到其运动节奏。萨满舞者的腰部动作也有较多变化,有些挺直上身、有些通过抬头、挺胸、收腹、弯腰、提臀、拧腰、转胯、甩胯、抖胯、曲腿等形成优美的身体曲线和强列的节奏性,给人以刚健有力之感,或让人产生妩媚动人之叹。萨满舞蹈的手势变化细微,臂、掌、腕、指个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就臂部动作来说,或叉手于腰,或双臂外扬,或平伸,或合于胸前,或双臂上举作环状,或一手叉腰一臂下垂,姿势变化无穷,或庄严肃穆,或变化曲折,而手指也有弹、收、展、握、开、转腕等不同的变化,富有节奏,动感强烈。萨满舞者的双腿或内弯或外伸或作马步或两腿大跨或弯成曲环,造型多变,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腿部站立、跳跃、弹跳、抬腿、屈膝、勾、踢等表现不同的动律。总之,萨满舞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创造了与狩猎游牧民族生活与原始信仰密切联系的舞蹈形态。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过去,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法裙,腰间系有9面铜镜,以显示其神威、法力;表演时,法器用单面鼓,以一名萨满为主,另有一名或二名萨满为之击鼓伴奏,舞蹈多模拟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态,最后多以表演“耍鼓旋转”;技艺高超者,手持多面鼓作各种姿态的连续旋转。现在,这些表演虽仍有遗存,但能作高技艺旋转者已很少。
3 萨满舞的特征
没有鼓就没有萨满教,鼓是最具有特点、必不可少的法器。神鼓是萨满全部活动的根基,它比萨满的装束更为古老。神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筛形单面鼓,另一种是近代团扇形单面鼓。铜镜也是萨满师的主要法具,主要是萨满巫师施法术时才用,据说它主要有“镇鬼驱邪”的功用。另外腰铃在萨满舞当中也有很多特点,腰铃是系在腰带上缀成一排的铜铁小铃,成喇叭筒形,在跳神时扎在腰间,左右甩动,发出串串有节奏的声响,主要以:蹲、起、拧腰、跳跃为主要动作使腰铃震动撞击发出声响。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请家宅之神)或“烧旗香”(旗人请神),以区别于汉人。表演时,以萨满腰系长腰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延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俗称“神附体”)后,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各种神灵的表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双臂伸展,上下舞动做飞翔状,单腿吸置膝处,头部灵活转动,啄食神桌上的供品;请来“虎神”,则蹿跳、扑抓,双手成“爪”状在胸前,腿成前后弓步并和在场者交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表示已请来“金花火神”。萨满跳神的基本形式,是一边击鼓唱神词一边舞蹈。其表现的内容十分复杂。各族萨满都有几十种神灵,有的还有布、木、树皮等制成神的偶像或画出神图。神的范围,包括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山、川、鸟、兽、神,民族和部落的祖先、英雄神等多种。在相关的神“附体”或离去时,萨满会昏厥倒地,以表示身份的变化,一会儿是神的化身,一会儿又恢复成常人。有的为展示某位神的“法力”,还有“吐火”、“跑火池子”(赤脚从烧红的圆木上跑过)、“上刀梯”(赤脚登上刀刃向上组成的梯子)等惊心动魄的表演。逢大型的祭祀,几乎全氏族的人都要参加,有的连续举行两三天,由几个萨满分别主祭不同的神。因为他们会为人们带来吉祥、驱除灾祸,也受到部人的尊敬。
4 萨满舞与信仰
萨满教是一种“自然宗教”或“原始宗教”的信仰习俗,这种自然宗教原本是对人类自然界的一种纯动物式的意识。萨满其实是近似宗教的一种独特的信仰活动和现象,或者可以叫做自然民族的自然信仰,它具有很多与其他宗教信仰所不同的特征。例如,萨满教信仰从来没有形成自身、固定的信仰组织。这种信仰从母系社会氏族部落到父系社会,继而向大家族发展,一直是以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尽管在晚些时候它也信仰过天神,但终究还是以大自然崇拜为主体。它没有像某一神教那样只有绝对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它以万物有灵的观念,膜拜所有人们认为的大小神灵,求助的对象是众神。
萨满是什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为他扮演着多重角色:灵魂的中介,指导公共仪式和祭祀的祭司或医治者。谈到萨满治病的功能,直到目前仍然有很多地方在广泛流传。由于萨满产生的地域是古老的猎区、牧区等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较为多发的地方,因此萨满的职能当中先天性的包含有医治疾病的内容。萨满治病采取的主要不是医术,而是萨满巫术,就是我们常说的跳神。整个治病过程依然是通过激烈的狂舞和亢奋的击鼓来完成的,直至萨满狂舞至昏迷状态。治病完毕后的送神过程更少不了舞蹈表演,在舞蹈与击鼓声混杂当中,唱送所有请来的神,萨满也逐渐从恍惚的状态当中清醒过来。跳神就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和音乐。
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他是崇信萨满的,无论是战争还是遇到重大问题时,他都极重视萨满的意见;而且崇奉“白鹰”,并把“白鹰”作为能使之取胜的战神。后来,人们就把鹰看作是胜利的象征,并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摔跤比赛时,选手们都是用拟鹰的跳跃动作入场的,以此增强胜利的信心。一些地区尚有称作“跳白鹰”的活动,为得了怪病的妇女医治,可见萨满教对蒙古族影响之深。
在萨满活动当中,萨满巫师的装束物有神衣、神帽、神裙、神鞭等;主要的法具有神鼓、铜镜、腰铃、神仗、神鞭或者神刀等。这些穿着和道具的使用既保留了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的许多形态,又标明了萨满教演化过程当中的许多变异。因此萨满行术时的服装成为萨满教的主要标记,在许多民族的萨满神衣上都缝缀有数量不等的动物标志、神偶标志或者是自然天体的日、月、星辰等。这些做法是为了将神衣装点成一个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博大的萨满世界。穿上这种服装,被认为立即具有了化作各种精灵、或依靠精灵飞天潜在之能。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发展成为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
同时,我认为萨满舞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迥异。
5 结论
民族民间舞是中国56个民族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我个人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人都需要信仰,有人信仰宗教,有人信仰神明,还有人信仰自己的目标,萨满舞所表现出的一种原始的信仰,正是人们通过对信仰的一种寄托而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是从古至今人们娱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形式调动人们的情感,在抒发情感的同时,表现出对美好、丰厚或和平的乞求。
萨满舞是巫师(萨满)的跳神活动,现在依然存在的萨满舞实际上属于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萨满舞本身就是萨满信仰崇拜的仪式,也是萨满信仰的物质载体,它本身不是以艺术审美为目的的,它有其作为信仰崇拜仪式的职能,也有其固定的服饰、道具即法器。
萨满舞虽有迷信的一面,但它对各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舞台上演出的一些民族舞如蒙古族的《安代舞》、满族的《单鼓舞》、《腰铃舞》、锡伯族的《抓鼓舞》都是从萨满舞改编而来。
舞蹈与人类风雨同舟、悲欢与共,真诚地追随着人类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从一个人的孕育出生起,到他成年,恋爱婚姻,参加生产、战斗,直至病死葬埋,在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重要关节,几乎都有舞蹈相伴。舞蹈有声有色地装点着生活道路,厮伴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出生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舞蹈艺术伴随着人们跋涉过万水千山,直到今天。它分担着民族的命运,分享着人类的悲欢。萨满舞是承载着一些固有的社会功能,目前仍在中国某些民间舞当中广泛流传,属于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去研究、发掘萨满文化,目的不仅仅是信仰与谋生,而是怀着深深的敬仰延续探索和创新。萨满文化和萨满舞蹈还会存在下去,并有可能发掘、整理出比目前更多的东西来。萨满的世界是神秘的,丰富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挖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