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华丽的大唐之舞 历史的画卷上独特的璀璨印迹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式样之一。雍容绮丽的唐代舞蹈,不禁令人心驰神往。千百年后的我们,透过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舞俑、那神秘艳丽的壁画、那一段段史书的记载、一首首诗的意境,来窥探唐代绚丽多姿的舞蹈世界,追慕大唐之舞那妖娆华丽的美……
中国古代舞蹈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独特的璀璨印迹。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古代舞蹈的黄金时代。唐代舞蹈在表演形式、艺术技巧、内容范围、风格特征各方面,都达到了新层次上的成熟与完美。但不可忽视的是,魏晋南北朝的舞蹈是唐代舞蹈走向高峰的序曲。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酝酿和准备,就不会有如此完美而丰富的唐代舞蹈。多么想再一次见到《霓裳羽衣舞》的雍容瑰丽,再一次领略《绿腰舞》的轻盈绝妙,再一次感受《胡旋舞》的迅疾如风,再一次目睹《柘枝舞》的矫捷激烈……
唐代舞蹈的高度发展是与其开放自由的国家体制分不开的。在意识形态方面,唐代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动乱导致封建专制戒律相对打破、宋元理学时代又远未到来、新的思想文化规范有待建立的过渡阶段。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保持着一种混合兼容的态度。这就使社会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给时人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能力、施展艺术才华的机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唐代舞蹈也就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璀璨夺目的景象,这也是开放自由的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同时,唐代是诗的时代,是诗情、诗性、诗化的时代。唐代舞蹈的高度发展,镌刻着唐人诗化人生的烙印。因此唐代的舞蹈,便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与韵味。
阴阳刚柔,各有韵致
唐代舞蹈是按其“阴柔”、“阳刚”的特点来划分种类的。凡劲健矫捷、洒脱明朗、快速有力的统称“健舞”;凡婉曲柔媚、温馨雅致、妙曼舒缓的被归入“软舞”。这种划分并不是唐代的首创,早在周代,雅乐中就有了“文舞”和“武舞”的分类。但“武舞”、“文舞”的划分主要是以内容为依据的,所谓“以文得之(得天下)者必文,以武得之者必武”。而唐代的“健舞”、“软舞”重在舞蹈风格特征本身,这显然是舞蹈审美意识上的一种进步。当然,由于“武舞则发扬蹈厉,所以示其勇也;文舞则谦恭揖让,所以着其仁也”,因此,文舞讲求仪态,表现出柔和内省;武舞则注重动势,以展示刚劲厚重。
“武舞”的“阳刚”是古朴、厚重、雄健、猛锐,而“健舞”的“阳刚”却是奔放、痴狂、潇洒、明快。例如唐代的《胡腾舞》就充分显示了“健舞”与传统“武舞”的不同风格。《胡腾舞》是来自石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一带)的男子独舞,以急速多变的腾跳、踢踏、旋转为风格特点,表现出一种豪健、狂放的民族精神,令人耳目一新。此舞一般是在酒筵上表演,先举酒致意再开始跳舞。所谓“帐前跪作本音语”,“扬眉动目踏花毡”(唐·李端《胡腾儿》),随之“手中抛下葡萄盏”,“蹲舞尊前急如鸟”(唐·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胡旋舞》和《柘枝》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健舞”。《胡旋舞》原为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康国(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即今撒马尔罕一带),北周起传人中原,因其迅疾的旋转而得名。此舞转速之快之急,宛如骤起的羊角疾风、凌空回舞的雪霰。开元天宝年间,跳《胡旋舞》成了一种时髦的风尚。《柘枝》亦为西北少数民族舞蹈,从怛罗斯(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即今中亚江布尔一带)传入内地。舞蹈矫捷袅娜、变化丰富、激烈轻快,从始至终都伴有鼓声。在热烈的基调中,又不时可见“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羞人风影娇”(唐·章孝标《柘枝》)的姿容,使舞蹈刚中见柔,阴阳有致。
“软舞”则滥觞于夏商的宫廷女乐,魏晋的“清商乐舞”又为它的形成作了充分的准备。其袖、腰、轻、柔突出地展现着汉族传统舞蹈那令人折服的“阴柔”之美,其状如诗云:“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唐·张祜《舞》)《绿腰》是“软舞”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根据乐曲《六么》(又名“录要”、“乐世”)编创的女子独舞,充分展示了传统舞蹈舞袖、运腰、求轻、重柔的风格化技艺。但也和其他“软舞”一样,不是一柔至终、一缓到底,而是“柔中有刚”或“先柔后刚”。如唐代李群玉诗中所言,“低回莲破浪,凌乱雪如风”。《春莺啭》和《屈柘》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软舞”。《教坊记》云:“《春莺啭》,高宗晓声律,晨坐闻莺声,命乐工白明达写之,遂有此曲。”后来依其乐曲增编了舞蹈。《春莺啭》的特点是歌引舞出、舞随歌动。此舞通常在后宫的花园内表演。这样,欣赏者就可以在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更好地领略舞蹈所表现的春意之美。《屈柘》通过不同舞姿动态中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创造出某种富于变化的和谐之美——惊异的表情不失庄严,紧骤的舞步不失平稳;每每像要停止又突然出现新的动作,不时于似忧非忧的伤感中忽又振奋精神。柔曼的舞姿映衬着腾跃之态,舒缓的情调烘托着惊雷之势。到后来,《屈柘》似乎比《柘枝》更受欢迎。
雄浑柔媚,风格迥异
唐舞除了“阴柔”、“阳刚”的不同韵致外,从风格上讲,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以“大曲”为代表的汉族传统风格的乐舞,又有以“九部乐”、“十部乐”(“部伎”乐舞是将一些不同风格、内容或民族的乐部组建在一起,成为一套系列乐舞)为代表的各少数民族和外国风格的乐舞;既有雄浑壮丽的《破阵乐》,又有典雅柔曼的《龙池乐》;既有鸿惊燕飞的《绿腰》,又有车缓风迟的《胡旋》;还有以《西凉乐》为代表的融合中西的乐舞。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破阵乐》。这是唐太宗所造,不外乎“往来疾徐击刺之象”,完全按照战阵队形来设计,没有高难复杂的技巧,不求雕琢、简单明晰。《破阵乐》不仅意在炫耀唐太宗的战事功绩,也体现出他“武功文治”“文武互补”的统治思想。《破阵乐》虽然在编导和技巧方面都无惊人之处,但能传播万里、名扬海外,恐怕要归结于唐太宗的军事思想——用“以强冲弱”的方法突出“置阵布势”、淡化舞姿韵律,从而造就了《破阵乐》的不同凡响。《破阵乐》自制成后,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男子集体舞、女子集体舞和四人舞的《小破阵乐》,还有改编成杂技的《破阵乐》。
与《破阵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所作的《龙池乐》。此舞有舞者十二人,头戴芙蓉花冠,脚穿绣花轻便鞋而舞,奏之以无钟磬的雅乐,力求营造出“龙池”的意境。舞者依歌移步,款款徐行,像朵朵莲花在池上摇曳。风吹荷动,幽香袅袅,在祥雾瑞烟中迷离回闪……
就总体风格而言,唐代舞蹈多俏丽,少婉约;多妖娆,少清秀;多妩媚,少典雅;多纵情,少娴静。这种开放明朗的舞蹈情调,与唐代的时代精神律动相协调,也与当时提倡刚健之美的风尚相一致。
舞乐歌戏,绚丽缤纷
从表现形式上看,唐代舞蹈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歌舞,也有歌舞戏;既有面具类,又有“舞像”类(“舞像”是自汉以来的一种舞蹈类型,舞人戴假面、着假形而舞。假形一般为鱼龙鸟兽假形);既有男子、女子独舞,也有二人舞、三人舞,还有大型集体舞,此外还有花舞、字舞等等。其中,《兰陵王》是很有代表性的面具类歌舞戏,是以歌舞的形式来展现北齐兰陵王长恭作战的情形。兰陵王作战勇武过人,但面容很美,自认为不足以震慑敌人,于是就刻木为假面,戴面具指挥击刺,勇冠三军。
唐代舞蹈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亦十分广泛。既有歌功颂德之作,如象征太宗“百战百胜之形容”的《破阵乐》,象征高宗武后“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的《圣寿乐》;又有反映民族风情的乐舞,如“极长其袖”的《高丽乐》,“撼头弄目”的《龟兹乐》;既有表现宗教信仰的作品,如“于宫中结采为寺”而演的《四方菩萨蛮队舞》,亦有直接反映现实情感的节目,如《叹百年》。此外,还有民间的俗乐舞“百戏”。
《叹百年》是宫廷伶官李可及编导的大型女子群舞,是为悼念懿宗与郭淑妃的爱女同昌公主而作。成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刚出嫁不到三载的同昌公主不幸病故,懿宗与郭淑妃悲痛至极。懿宗亲作挽歌哀悼,丧事办得沸沸扬扬,同时杀了为同昌公主治病的翰林医官,并株连九族。善于迎奉的李可及于此时献上了《叹百年曲》,乐曲“声词哀怨,听之莫不下泪”。之后他又依曲编排成数百人的舞蹈,盛装打扮舞者,还将鱼龙波浪纹的绸缎用作舞台布景,使观者仿佛目睹龙女在海面飘忽云游。宫女们边歌边舞,表现着“百年之命忽若倾”的感伤与无奈,虔诚地悼念亡人。
初盛中晚,异彩纷呈
灿烂辉煌的唐代舞蹈,在其近300年的历史中,各阶段都各有特色。初唐的舞蹈显得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具有宏阔的气势。就九、十部乐而言,虽然各部的规模都较小,但作为能体现各族风情、多种特征而严格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系列,仍堪称壮观。唐太宗的《破阵乐》尤其能代表初唐风韵。《破阵乐》彰显了英雄主义,展示了开创者的豪迈情怀,集中体现了初唐整个社会建功立业的文化心理,传达出这一历史时期占压倒优势的社会精神状态。
盛唐以“法曲”和坐、立部伎为主的舞蹈,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青春纵情、流畅轻松的特点,这无疑是盛唐上升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交替的转折时期。
“安史之乱”使唐代舞蹈的发展一度受到影响。乐工舞人大量流散民间,对宫廷演出“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这样格局严明、讲究规模的乐舞造成了困难。然而,“安史之乱”并未使唐代一蹶不振。与当时文坛艺苑颇为壮观的百花竞放情形相一致,“软舞”、“健舞”又在宫廷得以高度发展。今天人们能了解到唐代“软舞”、“健舞”的姿容风貌,绝大多数是从中唐和中唐以后的诗歌中得知的。比如“健舞”类的着名舞蹈《胡旋》、《胡腾》等,虽然从南北朝起就较为风行,但真正达到高峰阶段还是从盛唐末开始的。有元稹和白居易的《胡旋女》诗为证:“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作为中唐的着名诗人元白,其诗能细致地描写出《胡旋》的舞态风姿,无疑是对亲眼目睹的情形的纪实。唐代“软舞”、“健舞”的繁盛时期在中、晚唐,而“九、十部乐”、“坐、立部伎”、“法曲”的辉煌年代却是在初、盛唐。中晚唐乐舞虽不如盛唐乐舞那样光芒耀眼,然而却更多彩多姿、美不胜收。
唐代有着广采博取、为我所用的宏大气魄,不仅吸收、容纳了许多西域乐舞和其他外来乐舞,而且还有大量的舞蹈精品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唐代舞蹈的丰富性、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充分显示了恢弘、绚烂、统一的大唐气象。
从唐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唐代,舞蹈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手段。今天的舞蹈,应该说较之唐朝更加繁花似锦。然而,舞蹈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却远远不如唐代密切。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舞蹈受众和舞蹈生产这两端的问题,是舞蹈能否进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关键。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唐代舞蹈那明朗刚健的气息,那妖娆纵情的律动;仍然能享受它带给我们的独特之美,沉醉在大唐之舞那雍容绚烂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