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舞蹈队型的变化和形体舞蹈场面的布置总称为形体舞蹈构图。也可以说,是形体舞蹈移动线、形体舞蹈画面的两个方面。
在形体舞蹈的人物中,要根据作品的内容需求,在舞台上构成各种各样的形体舞蹈画面。这些形体舞蹈画面的形成和变化,是靠形体舞蹈移动线来连接的,没有形体舞蹈移动线的出现,就不可能有形体舞蹈画面的转换,而没有形体舞蹈画面的变化和更换,也就不需要也不会产生形体舞蹈移动线。
一、形体舞蹈移动线及其基本特性
形体舞蹈移动线是由于形体舞蹈中的人物在舞台空间的一系列地位移动而形成的。它是形体舞蹈在表现人物的行进活动、环境和地点的更迭,以及处理情绪、节奏变化时的一个重要手段。正确运用形体舞蹈移动线,可以将有限的舞台空间面积展示为无限广阔的表现场地,人物的舞台位置移动、环境地点的更换及情绪、节奏变化与舞台的有限空间面积有着一定的矛盾。形体舞蹈移动线的合理组接,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重要手段。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面积中,合理地反映出人物的不断行进和自然地变异情与境的艺术效果,正是形体舞蹈移动线的特有性能。
在舞台上运用斜线和弧线所连成的横八字形体舞蹈移动线,就能使人在感觉上脱开了舞台空间面积的限制,从而形成一种延续不断向前行进的直感。随着内容需要作几种形体舞蹈移动线的组接,结合形象动作的表现,就能合乎情理地以虚拟手法改变舞台上的环境地点和距离的远近。
二、形体舞蹈移动线的运用和变化
形体舞蹈移动线的运用和变化,是由于作品内容的需要,环境地点更换的需要,情绪、节奏变化的需要。形体舞蹈《草原女民兵》的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平行移动和斜线,由于切合了“巡逻”的内容需要,人们可以从平静、舒展的情景中看到了女民兵持枪跨马的飒爽英姿和草原的辽阔无垠。形体舞蹈《丰收歌》中的竖直向前和平行移动的运用,恰好地表现了收割时社员你追我赶的火热劳动情绪,如把这种景象处理成圆弧形移动线,就不会有如此炽热的效果。形体舞蹈《夜练》、《行军路上》运用平行线移动,很好地表现了战士们行进在“平坦大道”上的情景,折线的运用准确地勾划出“崎岖的山路”,在斜线移动中,可以见到“高山峻岭”的无限延伸,而弧线的运用和涉水行进的形象动作相结合,又恰当地反映出“小河流水”的特定环境。形体舞蹈移动线的基本特性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和变换的。这是由于形体舞蹈动作的幅度、动作节奏的力度及行进移动的速度的大小、强弱和快慢的不同而造成的。在形体舞蹈《战马嘶鸣》中,由于在平行线移动中用了有力和快速的动作节奏,原属于平静稳定的感觉显得急促、强劲起来。而有力推进的斜线移动,却因为《在果园里》、《送粮路上》等形体舞蹈动作的柔慢,行进速度的缓和而令人感到平静起来。在形体舞蹈《洗衣歌》中,也因为动作的沉稳和折线移动的缓慢,使活跃、不稳定的概念转化为舒展、流畅起来。柔和的弧线和圆形移动线,也可以用快速移动和强有力的动作,造成一种活跃、游动的炽烈气氛。
三、复线的运用
几种单一形体舞蹈移动线的综合和交叉运用于同一时间内,称之谓复线运用。单线的连接变化不如复线变化丰富多样。例如:运用单一的平行线移动,它是平静的,即使移动速度再快,动作幅度和节奏力度再强劲有力,也决不如三、四条平行线相互交织移动所构成的气势磅薄。如史诗《东方红》中“保卫黄河”的处理,那强有力的径直向前的竖线移动,因结合了平行线的交叉显得活跃。“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运用斜线和折线的结合,加强了紧张和急促的气氛。
形体舞蹈移动线,无论是单线还是复线,不论其怎么变化和组接,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复杂的变化都是根据形体舞蹈作品的内容需要,都是按照形体舞蹈形象的感情转换而转换的。史诗《东方红》中“葵花舞”的平行线交叉和双层弧线的分合,给人以舒展和恬静的情景。“劳工神圣”和“反内战”中的斜线交叉处理,成功地构成了有力挺进的宏伟气势。形体舞蹈《游击队员》的折线、斜线、弧线的队形结合,鲜明地表现了机智灵活、时隐时现的战斗景象。“到敌人后方去”的大斜线和平行线的移动连接,有力地展现了明朗、生气勃勃的气氛。
形体舞蹈构图是自始至终有机贯串的。形体舞蹈移动线和形体舞蹈画面的变化过程应十分自如、流畅和迅速,它使观众的视觉和感情也不知不觉的在自然起伏状态中完成情景、节奏和气氛的转换。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形体舞蹈构图中移动线正确地为作品内容服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