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目舞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一种古老的藏族民间歌舞,又被叫作“巴朗鼓舞”。每年的“曼拉”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地老百姓都要在开阔的场地上集体表演一种祈祷平安吉祥和五谷丰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一个形似“巴朗”的双面羊皮鼓道具,随着沉稳劲健的舞步不断揺击,并循着节奏高声齐唱。舞蹈节奏紧凑,动作干净有力,歌词含蓄古朴,曲调内容丰富。
“莎目”在卓尼境内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的“藏汉走郎”,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洮河横穿县境。在古代,这里不仅是古羌人繁衍生息的乐园,而且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诸国以及吐蕃的交通要道。在“唐蕃古道”上孕育出来的这朵艺术奇葩,其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和吐蕃宗教法舞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在卓尼民间,关于莎目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连年大旱,颗粒不收,乡亲们只得杀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灵降下甘露,拯救苍生。当乡亲们虔诚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载前苦苦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优美动听。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曲调和鼓点,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鼓面直径约一尺、带长把、能摇动发响的双面羊皮鼓,两边各垂吊有打结的绳索。然后,人们在寨子中心的场地上点燃篝火,即兴跳唱起来,将祈求神灵的心愿用歌声表达出来。他们至诚的举动感动了神灵,天上降下了甘露……从此,每年的农历正月,这里的老百姓都要跳莎目舞,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按照当地习俗,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都要跳莎目,一直跳到正月十五。跳莎目的日子被叫作曼拉节。曼拉节期间,各个村寨的男性老少组成莎目队,除在本村跳唱外,还要到邻村访问表演。表演的时候,在场地上点燃熊熊篝火,主客双方轮流上场,围着篝火互相对歌,集体表演《库松加里》(转圈舞)、《吉热腾》(扯绳舞)、《尼盖刀央》(神箭舞)、《春雅撒》(牦牛舞)、《沙爱》(种子舞)等传统曲目,一直跳到夜深人静,尽欢而散。咚咚的鼓声、劲健的舞步、优美的歌声,给新春佳节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和吉祥。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每种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巴郎鼓”舞的曲调也极有特色,调式均为民族五声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并将商调式以上四度移调方式穿插其中;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遍填前四个音节,第二遍填后三个音节。曲调节奏沉稳徐缓,凝重雄浑。旋律进行起伏迭宕,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莎目舞是藏族民间艺术瑰宝之一,几经民间艺术家的搜集整理,已被搬上舞台向观众展示。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上,卓尼县原生态莎目鼓舞表演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2008年6月,莎目舞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殊荣使莎目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