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白毛女》:中国八场芭蕾舞剧
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
作曲:严金萱
表演:蔡庆、顾峡美、凌桂明、孔令璋等
舞美设计:胡冠时、杜时象、朱士扬等
首演:1965年上海市舞蹈学校于“上海之春”。
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白毛仙姑”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人所共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诗人邵子南根据这一民间传说写成剧本,经过集体讨论,重新结构,终于孕育出了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白毛女》。
本剧是依据著名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是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改革的号召下编演成功的又一部中国芭蕾舞剧。全剧共计八场。
序幕解放前,恶霸地主黄世仁家大门口。一群贫苦农民被鞭笞着走过黄家大门。
第一场抗日战争时期,某年除夕,河北杨各庄,杨白劳家。外出躲债的杨白劳回到家中,准备与女儿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恶霸地主黄世仁带领狗腿子穆仁智闯进杨家,逼杨以喜儿抵债。杨白劳坚决反抗,被活活打死。王大春和乡邻们赶来,黄世仁开枪阻住众人,硬把喜儿抢走。王大春等要和黄世仁拼命,地下党员赵大叔劝阻,指点他们去参加八路军。
第二场黄世仁家。喜儿受尽凌辱,终于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黄家。
第三场芦苇塘边。喜儿躲进芦苇丛中。穆仁智追来,在河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以为她已投河而死,扬长而去。喜儿逃脱后满腔仇恨,高歌:“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
第四场荒山。喜儿在山中与风雪、野兽搏斗,几番春秋,一头黑发变成白发……她更加顽强地等待报仇的时机。
第五场解放了的杨各庄村头。王大春带领小分队在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张二婶对他们诉说喜儿的遭遇。赵大叔和王大春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和汉奸地主黄世仁斗争。黄家的丫鬟前来报告黄世仁要逃跑的消息,赵大叔和王大春等立即追击。
第六场奶奶庙中。惊慌逃跑的黄世仁、穆仁智进庙避雨,白毛女(喜儿)也在庙中,见到不共戴天的仇敌,奋力追打。赵大叔,王大春追至奶奶庙,发现黄世仁的雨伞,众人追了下去。王大春在庙中搜寻,发现了白毛女,尾随其后。
第七场山洞。白毛女回到山洞,王大春赶来,二人终于相认。王大春带着喜儿迎着太阳走出山洞。
第八场广场。喜儿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
喜儿向八路军控诉了黄世仁的罪恶,群众也纷纷起来控诉,要求严惩汉奸恶霸黄世仁。
尾声大春带领八路军小分队奔赴前线,白毛女(喜儿)和一些青年人参加了人民军队。
《白毛女》在艺术创作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在题材上,该剧与《红色娘子军》一样,打破了传统西方芭蕾舞剧的惯例,将普通劳苦大众和他们的故事搬上了芭蕾舞台。其次,在艺术手段上,依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充分发挥传统芭蕾舞剧表现手段和动作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和动作,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喜儿、大春、杨白劳、张二婶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窗花舞”、“扎红头绳”、“喜儿独舞”等中,在运用芭蕾足尖技巧和舞蹈语汇的同时,加入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身段、造型、韵律等,使之成为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芭蕾艺术。再次,舞剧充分发挥我国歌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除了保持原歌剧中的主题歌曲外,还根据舞剧的需要,新创作歌曲声乐伴唱,并将人声伴唱贯穿舞剧各场中。这不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题的烘托渲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使习惯了歌舞形式的中国观众更易于理解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