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曹操在战场上收留了一对孤儿—郑飞蓬与卫斯奴。第一场:郑、卫二人在百戏部学习舞蹈和击鼓,渐渐长大,萌发爱情。曹操见收养的孤儿技艺已成,选人铜雀台做供奉艺人。第二场:曹操大宴于铜雀台上,酒酣而舞架,群伎献艺,歌《龟虽寿》。郑飞蓬光彩夺目,艺技惊人,被曹操召入后宫。郑、卫顿时离别。第三场:铜雀台上,郑飞蓬侍寝之夕,无限留恋卫斯奴,剪一髻青丝相赠。第四场:曹操作古,遗令铜雀伎人终生守陵。郑、卫二人虽生犹死,虽身近却难以相亲。曹巫复召郑飞蓬再人后宫,卫斯奴情不自禁,冲撞曹巫而遭剑目之刑。第五场:洛阳宫内,鲜卑大人朝视之时,郑飞蓬奉召献舞,发现双目失明的卫斯奴,她毅然毁妆罢舞,惟求一死。曹巫在臣僚们的跪求下,将郑飞蓬赐予戍边大将军。第六场:郑飞蓬不愿苟活,顶撞大将军,被贬为营伎,遭受凌辱。尾声,郑飞蓬因逃跑而被处死。赴刑路边,卫斯奴木然地击打手鼓以送之。
该剧立意深远,揭示出中国古代歌舞伎人的悲惨命运。全剧悲剧色彩浓烈,大起大落的发展引人回肠荡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舞蹈编排讲究有历史依据,尽量捕捉汉代乐舞的风格精髓,全剧舞段众多,色彩斑斓。郑飞蓬之独舞,郑、卫双人舞有较强的感染力。“盘鼓舞”、“竞技舞”和几段铜雀伎人的群舞,具有古拙而典雅、宏放而俏丽的特色。卫斯奴“盲鼓号天”一段的表演,悲切感人。
舞剧编一导孙颖,20世纪50年代初,即任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教员,参与了中国古典舞教材和教学法的研究和建立。后下放北大荒多年。“文革”后回北京舞蹈学院任教。他多年来潜心研究汉舞,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铜雀伎》。孙颖的舞剧创作观念是“把哲学、历史、民族、民俗、宗教、考古等学科和文学、音乐、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等相邻艺术都作为挖掘古代舞蹈的参考和依据,侧重于把握一个时代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风骨,不拘泥于模拟有限的形象资料”。在具体编排时,力求以特定的舞蹈韵律与节奏呈现出汉魏的文化气韵。舞剧中那重心大倾移,腰部多扭转,胯部外挺出的动作;那“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的舞姿节韵,使观众相信和认可那就是汉魏舞风的再现。其中,尤以“盘鼓舞”一段最为精彩,后常作为独立的精品单独演出。
这是一部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家和艺术家们合作创作和演出的大型舞剧作品,也是一部颇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舞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