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
明星就不到艺校来了
王启龙、王方超、高康云、卢云鹤这四个帅气的男生,同在一个
表演班里,也并不讳言当初
报考艺校,就是抱着当明星的梦来的。
王启龙是他们中唯一一个出生在
艺术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云南省京剧团的
演员。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受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显示出了对
艺术的偏爱,过年过节,家里聚会,表演个
节目,王启龙都是少不了的主角。
父母自身的经历,早已体会到了这条路的艰辛,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一个字“苦”。他们不希望王启龙再来“苦”一次,不只从不在他面前谈论和艺术有关的话题,而且压制他的兴趣发展。
“艺校学生的兴趣,基本都是天生的。”王启龙说他也没办法,喜欢就是喜欢。父母不让学就跟着电视里学,到初二的时候,自己就做出了报考艺校的决定。
王方超说自己是一个“天生就有表演欲望”的人,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在之前的
学校生活里,他一直都是
文艺骨干,
初中毕业在选择普高还是艺术的时候,“表演欲望”的驱动力,最终让他走进了艺校。
高康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跟着母亲生活。
小学的时候,他学了四年
美术,原本想参加“
美术考试”进入
大学,而
学习的过程让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没有天分,数理化的枯燥又让他很讨厌
文化课,逃课就成了他能够干的事情。高一,他直接被学校开除,回家在母亲的公司里当了一年“上班族”,而这,并不该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的生活。曾经
学习舞蹈专业的母亲,直接把他送进了艺校。
“不想当明星就不会到艺校来了!”说话不多的卢云鹤一开口,比
其他三个都直截了当。而一进来就想成为明星的他,度过了一年的艺校生活后,才知道,梦想离自己是那样遥远。
不管是在哪所艺校,
表演专业都是“很明星”的专业,而一进校,课程却是从汉语拼音学起。要用最标准的发音方法,正确地读出全部声母、韵母,要分清声母l和n不是同一个音,哪些是前响复韵母,哪些是中响复韵母,哪些是后响复韵母。
当别人把绕口令玩得开怀大笑的时候,他们得日复一日地不停念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之类的话。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练得想吐”,而即使吐了也还得练,因为这就是他们的“
台词”
专业课,纠正每一个人的方言口音,让发出的每一个音节,都字正腔圆。
他们不跳舞,还得像
舞蹈专业的学生一样,在练功房里劈腿、下腰,练“
形体”;他们不唱歌,还得像
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从哆来咪开始练声。而真正的表演课,他们得去模仿各种动物,从中释放自己的本性。
就在这种枯燥单调的重复里,他们身上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一点一滴的改变。表演是什么?初进艺校时,他们的理解就是在舞台上情绪夸张地手舞足蹈。当他们用这样的形式,第一次登上学校的舞台时,却被老师骂作“疯子”。
他们告诉《
课堂内外》
高中版的记者,经历了艺校一年半的学习,现在登上舞台的时候,却是越来越紧张。就算是完成一个
课堂作业,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想很多遍,
设计很多次,一次一次地思考这样表现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是否符合生活逻辑。而走在街上,眼睛随时都会去看一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懂了”!
“台上和台下不一样。表演就是什么
职业都是,又什么
职业都不是,要贴近生活。学得越多越怕。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卢云鹤的感叹,得到了一致响应。
2007年,卢云鹤和王方超获得了第一次拍摄电视剧的机会,在《周恩来在重庆》里担任群众演员。不过,最初的兴奋很快就被现实折磨得烟消云散。每天早上六点,他们就得从学校出发,赶到几十公里外的片场开始候场,直到夜里九、十点钟才开始拍有他们的戏,拍完已是凌晨,然后再回到学校。拍摄的时候正值冬天,他们演出的却是春天的戏,穿着单薄的角色
服装,在片场被冻得发抖。
这段经历留给两人的共同感受就是:“很苦,不容易!”
除了专业课,艺校学生也得上文化课,课程和同年龄段的普通中学同步。而上文化课,对许多艺校学生来说,都是很不爽的一件事情。号称文化课“逃学威龙”的王方超说,其实也不是这样,影响他上课的一是老师,二是自己的情绪。他感觉最恐惧的,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快完了。而一“完了”,他们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出路。
“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就是一个三角形,只有最上面的那个才能成功!”在王方超看来,艺校毕竟和普高不同,面对着很现实的前途和激烈的竞争,实际上艺校生承受着比普高生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选择了“艺术”,便没有了其他的优势,而要想靠专业获得成功,又是那样艰难,就如水中花一般“看起来很美”。
相比于文化课,他们相信专业实力才是自己的立足之本,把专业课当作饭碗等同看待。在艺校,不会有人在专业课上偷懒,他们对专业课的用功程度,用王启龙的话说,叫“上瘾”,因为“艺术来不得半点假的东西”。
抱着明星梦走进艺校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为了当明星而当明星”,当初浮躁的心态日益平和。那些轰轰烈烈的选秀
活动,在他们眼里,幼稚得不值一提,除了人为操作的虚假,“毫无艺术含量”。与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同龄人比起来,他们更乐意于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出很多情节的逻辑漏洞和演员的表演
问题。
说到自己的前途,他们只有一个字:“怕!”再过一年,从艺校毕业以后,如何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考上理想的高等
艺术院校,是他们想得最多的事情。
北影、
中戏,同样是他们的梦想归宿。对于未来,他们理性而现实,那就是找到一份和艺术有关系的
工作,不是不想当明星,而是要想成为明星,太难,也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