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课堂内外》高中版的记者在重庆艺术学校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采访,这是第一次和“传说”中的艺校学生真实地面对面。要承认的是,在这之前,我们对艺校学生的印象,和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甚至,并不明白“艺校”到底教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次走进艺校,看到的便是几个抱着管乐器的学生,在校园操场的树荫下,对着面前的乐谱,一声一声地吹着长短高低不同的音节。我们一边好奇地议论着这样的上课方式,一边猜测着那些乐器的名字,后来从同学那里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没一个人猜对。他们是重庆艺术学校音乐专业的学生。
穿过校园操场时,正赶上下课铃响。原本关闭着的几扇大门打开,一群群身穿紧身练功服的男生女生涌出来,满头满脸的汗水,手里抱着平时穿的衣服,气喘吁吁地走在学校操场里。他们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刚刚在空旷的练功房里,结束了一堂基本功训练课。
第一天采访下来,这些艺校生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早熟!”
绝大多数考入艺校的学生,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出自对艺术的热爱。就如最好的学校里也一定有很差的学生一样,艺校里的学生也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都很“艺术”,而即使是少数“混在艺校”的学生,他们所具有的艺术基础,也是普通学生望尘莫及的。
几乎所有的艺校学生都不讳言他们对数理化的厌恶,正是这样的反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进入艺校以前,学校生活都不正常,而从小因为“艺术”就具有的张扬个性,又让他们都很叛逆而桀骜不驯,都不是很“规矩”的学生,逃课、离校、对抗,成为他们经常性的行为。
这样的经历,却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了现实的生活规则,不再相信童话般的虚幻想像。采访的时候,我们竟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丰富曲折的经历,十七八岁的年龄对于生活和社会的透彻解读,甚至连我们也会自叹不如。然而,当他们连自己都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开始思考为自己的青春选择归宿和未来的时候,“艺术”就成为了他们重返校园的最好通道。
许多人非议艺校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才到艺校选择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从本质上说,这和一个普高学生选择理科还是文科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选择自己的优势,为未来努力。而与普高学生相比,“艺术”的特殊性,实际上让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果想考上理想中的高等艺术院校或专业艺术院团,他们将面对的是数百比一录取率的惨烈竞争,而“文化”更是他们逃不过的“劫”。
艺校学生对于自己的现状和处境,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专业被他们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的学习自觉而主动,除了课上的学习内容,课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上面。在艺校,优秀的专业水平,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而他们,对于真正具有实力的同学,却是心服口服,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功再用功。
某种程度上,这些艺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上已和社会同步。比如,他们会参加很多国内外各种比赛,跟随国家访问团出访世界,承担本市的重要文艺演出任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文艺下乡的主力深入穷乡僻壤,从国际舞台到村头地角,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脚迹。这样的经历和视野,早已让他们超越了校园围墙的隔离,明显比同龄人更成熟。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普高学生在他们眼里“很幼稚”,和曾经的同学聚会时,能够谈论的话题已越来越少。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艺校里的这些“未来明星”们,定是追星的狂热一族。这和我们去之前的印象一样,事实是,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受了重大“打击”。在采访的艺校学生里,几乎没有人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到底喜欢哪位明星。并非说他们不追星,而是他们追得很专业。他们喜欢的,更多是作品本身,而和明星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
就如刘德华这样的巨星,在艺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看来,他是唱歌最差劲的一位,因为他犯了唱歌的致命大忌,一直就没有把音唱准过,从来都是低了半个调。
我们不甘心地逼着他们,非得找出几个自己的“偶像”来。在列出来的名单里,他们崇拜的,都不是所谓的流行偶像,而是各自的专业里,具有非凡造诣和实力的真正的“艺术之星”。
艺校学生大多家庭环境优越,生活从容,大约也是如此,他们的心态比许多同龄人放松。而从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已没有回头路,无论有多苦,无论将遇到多少困难,自己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坚持,往前走!
现在在艺校里的学生,也绝大多数都是“90后”。与同龄人一样,在他们看似不羁的个性、娱乐的言行背后,藏着的同样是对梦想的执着和努力。不同的在于,特殊的经历和环境,让他们显得更理性而清醒,早熟而独立,借助艺术这处舞台,更早地触及了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