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
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行。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人的社会生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
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面。
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古时哈尼人死“以跳舞或跳狮子为致敬。大吹大打。”(《石屏县志·土司志》)。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人和亲朋歌舞绕棺娱尸。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第二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进行。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节、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龙纵舞”、“洒米舞”是婚礼上必跳的舞蹈。新平县哈尼族在婚娶的第二天,新娘须由其哥或弟背至跳歌场,歌舞庆贺,婚礼才算结束。
第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进行。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红河县阿扎河街子,成千哈尼人围成无数舞圈,哪怕天下大雨,也仍跳乐作,谓之“歌舞街”。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清《古今图书集成》),传递爱恋的信息。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
首先,动作具有屈膝向下的共同特征。在做抬腿、蹬腿、颠跳、旋转等动作时,无一不是成屈膝的状态。其次是摆胯、扭胯。跳鼓、扭鼓、猴子舞等,多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的舞姿中摆、扭。
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给人以下稳上活、稳而不僵、活而不浮的感觉。这种特点的形成除了生产劳动带来的习惯外,还有一些舞蹈动作有表现性爱的
色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思想观念的革新及各民族间的
文化交流、融合,哈尼族舞蹈已溶入了很多新鲜东西,伴奏
乐器除原有的巴乌、三弦、四弦、树叶、鼓外,还吸收了
二胡、
笛子等
乐器。
近些年,哀牢山境和蒙乐山境及澜沧江边广阔的哈尼聚居区,歌舞活动遍布城乡。除“六月节”、“十月年”举行盛大
文艺活动外,凡群众的喜庆日子必有歌舞相伴,规模胜过往昔。新
中国成立后,哈尼族舞蹈大量进入
艺术表演舞台。八十年代以来,棕扇舞等经加工改编,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上乘
作品,多次到
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欧亚一些国家地区演出,让中外观众体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拓宽了哈尼族舞蹈的发展之路。